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對于大宗進口依靠延時付款信用證套現的模式我們已經很熟悉,簡言之,就是在銀行開立180天期信用證用以進貨,然后將貨物快速脫手套現,相當于獲得一筆短期貸款。但此次事件的焦點張先生卻是一個信用證的代開方,全無囤貨和銷售的風險,他的套現,本是一筆無本無風險買賣,但是近日卻也在銀行收緊的情況下爆出資金鏈即將斷裂的風險,可見潛藏在前期貿易套利中的金融風險正在暴露。
案件概況
信用證代理資金鏈斷裂,爆出套利生意經
(一)代開信用證套現者資金鏈斷裂
2013年6月代開信用證套現者張先生要求一家“合作”銀行允許他提前贖回剛買進的200萬元理財產品,并繼續為其開取信用證。否則其資金鏈肯定要斷,還不上的錢將歸銀行埋單。銀行的政策收緊不只是斷了他未來的財路,更是讓他持續運轉的資金鏈條將斷。
實際上,張先生一直通過滾動操作信用證套現來長期占用一筆資金,相當于短貸長用,投向了諸如一年期的房地產項目,或是一些半年到一年的資金拆借。而現在他投出去的錢并不能一時半會都收回來,一旦沒有新業務持續滾動下去,就表示他目前正在銀行開立的信用證可能無法兌付。
據張先生稱,他在上海、蘇州、深圳、東莞都有網點和業務,從事過電解銅,也幫忙進口過鋁粉、電解鎳,甚至做過糧油、原木等。張先生的具體操作方法是:依據不同銀行、不同進口貨物和不同出單國家,他交給銀行開具信用證的保證金比例約為10%-20%,有個別銀行甚至因其買了大額理財產品而不需要交保證金。他的客戶一般會自行和國際賣家商定買賣事宜,他則只需出面作為代理進貨方,貨到國內后再以內貿的形式賣給實際進貨方。為了防控價格波動和匯率波動風險,依據行規,他一般會收取客戶30%-50%的保證金,有時也收取全額保證金。
(二)代開信用證套利者的生意經
此類代開信用證的掮客并不少見,之前多見于大型國企,而目前中小中介公司卻也能混跡其中,他們的生意經值得關注:
首先,客戶方面不是每一個貿易商都在外經貿部門辦過進出口經營權;即使有此經營權,大多數中小企業也不具備在銀行開立大額國際信用證的資格,或是可以開具但額度不夠;即使額度足夠,中小企業也需向銀行先繳全額保證金,而在他這里則大多數不必。
其次,“搞得定”銀行。對于這一次融資銅危局引起的行業“劫難”,張先生也坦誠,他的失誤在于“搞定了支行,但這次的政策卻是自上而下的,支行也沒辦法幫忙”。可見,如果不是上面政策收緊,張先生的生意還是會在支行層面做的更久更長。
最后,“虎口奪食”的秘訣。因為無法在銀行開立信用證的客戶一般會找國有大型貿易企業代開信用證。對此,張先生的秘訣是:第一,并非每一家民營企業都能被大國企看得上,國企看不上的企業他看得上;第二,他有比國企更多的優惠。大型貿易企業一般很強勢,有些民營企業進口商銷貨不及時都會被封殺。而他非但不封殺企業,還給更多實惠,比如免手續費,甚至不賺差價。或是在“資金行情好的時候”對大額進口單子價格“倒貼”,如代客戶進口5000萬元貨物,只收客戶4950萬元。這筆看似賠錢的買賣若能幫助張先生套取5000萬元資金3個月(即信用證期限6個月,但僅用3個月完成進貨和出手給客戶),即使以低于市場拆借平均價格的月息兩分來計算,張先生的資金收益也達300萬元。
關鍵風險點
信用證助力虛假貿易,銀行風險潛藏
(一)信用證套利模式擾亂市場價格機制
不過,張先生也有苦惱,即有的客戶需要等自己把貨物賣出后才能將款項給張先生,這樣貨物一旦滯銷,張先生就無法套現。此時,張先生會愿意壓低出貨價格幫助客戶銷貨,以便更快套取資金,保障自身現金流穩定。他的客戶因此得以低價銷貨,就有了破壞市場價格機制的風險。
在炒家的具體操作里,為了盡快地出貨套利,他們往往都做著從實際貿易來計算的虧本生意。市場價格暴跌會使他們進口越多、虧得越狠。
而在那些長了“蛀蟲”的大宗貿易行業里,“劣勝優汰”的機制首先就是從“價格戰”開啟。文章開篇中的張先生,為了博取套現后資金拆放的收益,必須盡快出貨,“虧本價”是最好的辦法。福建籍鋼貿商早年對市場的壟斷,依賴的工具之一便是這種扭曲的價格機制。因為做大貿易流量才能換取銀行更多的授信額度,在貿易上的虧損總低于在高利貸和房地產上的收益。不得不承認,在房地產價格蹭蹭向上漲的時候,他們“愛拼才會贏”。但問題是,本分進口貿易商只能靠進出貨差價過活,必然在價格戰中敗北,失去客源,逐漸被擠出行業。或許就是在這樣“劣勝優汰”的機制推動下,一些行業里“務正業”的人越來越少。
但問題是,一旦大宗商品價格從巔峰滑落,大宗商品外貿領域開始出現不景氣,那些套保不力的炒家,往往成了水落石出前最先被拋到岸上的魚。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鋅、銅、PTA等外貿套現集體“敗血癥”是一個教訓,眼下的融資銅困局又是一個。只是有意思的是,這個行業的觀察者似乎換了一批,于是媒體上接連出現“揭秘”、“爆料”字樣,然而至今呈現的內容幾乎都是5年前的翻版。這或許暗示了,5年前那次套現手法“浮出水面”后,所有針對性的風控模式的探索,并沒有達成預期的效果。
在2013年初那段時間,哪怕是進口銅每噸虧2000元,這樣的生意也有很多人在做。例如國內銅的銷售價一度是在68000元/噸左右,而進口一噸銅要接近69500元左右,也就是說進口后在國內賣掉是虧本的。但企業們依然樂此不疲。因為這樣操作,付出的資金成本不到10%,對于一個急需周轉資金的貿易公司來說,虧掉的資金能成倍的賺回來。如果單純從利率的角度看,利用糧油、鋅、銅融資要比銀行借貸成本低5到6個百分點,根據民間借貸動輒25%-30%的高利息來看,大宗商品融資的利潤驚人。這意味著,貿易進口商們每進口一噸銅本來會有2000元人民幣的虧損發生,但高額的民間借貸利息完全能夠抹平這一虧損。
(二)信用證融資模式下銀行三大風險隱患
對于信用證融資各方來說,這都是一個并不輕松的賭局,尤其對于銀行來說,存在極大的風險隱患。
第一,貸款資金流向與企業承諾銀行用途大相徑庭。對于信用證融資,銀行最重視的還是掌控風險。貸出之后甚至出現濫用資金,導致無法還貸的局面。如房地產業、股票投資,甚至民間借貸等。最為明顯的是投向民間借貸,一旦高利貸鏈條繃裂而導致貿易企業資金運行癱瘓,銀行即成埋單者。
第二,小貿易公司依托資質較好的大貿易公司帶來的風險。從銀行的角度來說,作為開證行對其進口貿易公司的資質有嚴格的審批過程。這其中銀行的原則是,對于信用風險較大的中小公司來說,在向銀行開立信用證時通常必須交全額保證金。但資質良好的大型貿易公司可以減免甚至全免保證金。而一些大型貿易企業為中小企業代理進口貨物,幾乎成為了行業潛規則。大型貿易商可以加收數額不等的代理費用;而中小貿易公司則可減免保證金。在這種情況下,監管難度就更大了。最糟糕的情況是基層銀行被資質較差的代理打通,內控出現問題,如文章案例中的暴露的支行問題,那么銀行對信用證業務的風險將是零把關。
第三,倉單反復出售,信用證虛開嚴重。在融資套利的各種模式中,有一種模式是貿易商反復出售倉單,套取銀行資金。比如有兩家公司A和B屬于同一實際控制人,A正常融資買一批銅,然后賣給B,B在購買時再去開一次信用證,然后再轉給C……循環往復,這樣同一批貨轉了N手,開了N張信用證。如此循環,企業獲得的低息貸款增多了,拿到國內炒房或做其他的錢也多了。銀行信用證虛開嚴重,面臨較大的
(三)其他融資模式及重復質押風險
除了信用證模式,銅融資還有倉單質押模式和融資平臺模式。前者是將境外現貨銅進口到中國保稅口岸,注冊保稅庫倉單再向銀行申請倉單質押美元貸款,最終投資于高收益項目和資產,賺取利差;后者則需依賴另一實體主業。三種模式彼此不互斥,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混合運用。在金融危機以后,美國一直在零利率附近徘徊,而中國的利率相對較高。同時人民幣的升值趨勢明顯,套利、套匯的空間一直存在。而電解銅因其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成為貿易渠道中的合適載體。根據媒體報道,2012年下半年,由于貿易融資套利已經公開化,同時還得到了銀行的默許甚至配合,國內一些保稅區的貿易融資套利一度達到了瘋狂地步。
在這里面,誰來看住貨物,是一個關鍵點。更準確地說,誰能開具倉單(貨權),管控倉單的流轉,是一個關鍵點。鋼貿的貨權“黑洞”讓業界恍然大悟貨權監管、貸后審查之難。鋼材尚有一捆捆或是一卷卷實物堆積在倉庫中,諸如那些高溫大儲罐里的大宗油品盤點想必更難。
深層探究
貿易套利動力十足,銀行難割舍的愛
其實貿易融資套利涉案三方貿易商、代開信用證方、銀行都有自己的生意經,它們都基于共同的套利原動力。目前催熱這種貿易的原動力來自于兩方面:
一方面,獲取短期融資。事實上,憑借信用證進口銅,是銅貿融資的三種模式之一。其融資路徑類似“信用卡套現”,即進口企業通過銀行開出的延期付款90天-180天的信用證,將境外現貨銅進口到中國保稅口岸,再將銅賣給貿易商獲得人民幣貨款。企業再利用得到的貨款進行投資,用于現金流周轉、民間借貸與理財產品投資等。
國內用于融資套現的主要品種有銅、鋅、PTA、糧油等,其主要特點是國內外市場價格對接、市場化程度高、通常有期貨交易且國內有一定需求基礎。套現企業通常會根據各品種的市場價格選擇在這幾個品種中來回互換。銀行根據企業不同的信用,會在開立信用證時,讓企業繳納一定比例的信用證保證金。一般信譽好的企業,保證金比例大約在20%-30%之間。
一般來說,以銅為例,從產地貨物裝船,到下訂單、訂購再運到中國上岸,需要一個月。一個月后,企業拿到現貨銅,到銀行進行倉單質押融資,然后將這些進口銅在國內市場上按照市場價出售,將資金變現。而這部分已變現的資金將在90天或者180天后,償還給銀行之前為其墊付的貨款,但在此期間,企業的這部分貨款就相當于一個短期貸款。換句話說,以180天信用證來說,除去運輸一個月時間外企業還有五個月的時間差,這筆銅的貨款就等于是他獲得的融資。比如說現在一噸銅5.8萬元,買方貿易商就等于拿到了一筆5.8萬元的短期融資,1000噸就是5800萬元。
另一方面,套取匯差。由于大部分公司國際貿易計價結算貨幣都用美元,而所開的信用證也是用美元,這就造成在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的情況下,等到180天期限將滿時,買方貿易商就能用相對較少的人民幣本金,兌換同樣多的美元,償還開信用證的銀行。
就是這樣一個操作鏈條,對于買方貿易商來說,幾乎是萬無一失:既可用較低的成本獲得短期融資,又可套匯(美元兌人民幣持續貶值)。對于銀行來說,開立信用證不占用貸款規模即可以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銀行也能從其中收取一定中間業務費用。但是潛伏在表面互利的交易背后卻是逐漸被吹大的虛假貿易及系于某項融資產品的巨額的銀行信貸資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