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得與失,如何計算?救與贖,如何平衡?
距離5月26日股東大會,德意志銀行還有4天時間擬定政府注資及尋求發股融資授權的方案。
“我們需要政府注資以度過最壞的時候。”5月13日,德銀環球集團副總裁Malcolm Knight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2003年到2008年間,他擔任國際結算銀行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
此刻,Knight臨危受命,負責制訂和協調德銀集團全球性金融管理、監督和穩定的統一決策。根據已公布數據,德銀2008年因受金融危機不利影響,在股票和債券交易領域損失慘重,全年虧損總額高達39億歐元。
現 在,金融危機的幸存者也體會到了瀕臨危境的味道。盡管其第一季度盈利11.9億歐元,但資產管理和零售銀行部門的業績有所下降。Knight認為,歐洲經 濟還沒有到達觸底時刻,歐盟拯救經濟的舉措還需要時日才能發揮作用。他倡議聯合全球央行成為各地區“宏觀”審慎監管者,統一全球會計和監管準則。
德銀將接受政府注資
《21世紀》:當下市場最為關心的是德銀如何自救,向市場融資還是接受最新的政府注資計劃?
Knight:盡管德銀還沒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機,但應該看到公司第一季度盈利11.9億歐元,今年以來股票已經上漲45%。這些都是銀行盈利能力慢慢恢復的標志。盡管如此,我們還是需要向政府尋求注資,因為最壞的時候還沒有到來,我們要為最壞的時候打算。但具體注資的數額還沒有定論。
《21世紀》:歐盟倡導仿效美國做壓力測試,但德國財政部長卻極力反對,您認為在德國推行壓力測試是否有必要?
Knight:美國壓力銀行測試結果讓監管當局和投資者能更清楚銀行實質的資產質量。目前市場中,最好能提高有毒資產估值透明度,而不應一味抑價,我仍希望大多數大型金融機構將其價格維持在合理的水平。希望美國銀行業壓力測試和其他國家類似的做法能夠帶來這方面改善。
我覺得德銀的壓力測試將在不久后進行,這非常有必要進行,況且危機還在深入,短期之內,我們還無法找到最有效的解救措施。
《21世紀》:如果順利得到政府注資,德銀是否可以恢復元氣?這個過程中,德銀還要面對哪些挑戰?
Knight: 未來的前景很難簡單說得清楚,不過任何時候,加強風險管理都是必須的。盡管很多金融機構都已采取措施來加強自身的風險管理,但至少有兩個方面需要進一步努 力。首先,需要進一步加強信貸擔保和信貸監控。其次,必須對公司薪酬制度進行根本性變革,從而使薪酬與長期風險及盈利更好地保持一致。
以透明度救全球
《21世紀》:如果更早、更全面地進行披露風險,是否能防止危機深化演變?
Knight: 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但提高透明度肯定能減少銀行間市場由于定價畸形而導致的不確定性。所有地區都應盡快采用一套國際公認的會計準則。否則監管和規范中 的矛盾和差距會進一步加重競爭壓力,并為監管套利、弱化風險管理以及其他削弱金融體系穩定性的活動提供可乘之機。
《21世紀》:除了做好風險控制和信息披露,如何使銀行重塑穩定的金融體系?
Knight:銀行可以通過建立較高的資本緩沖以鼓勵投資者重新回到金融市 場,并遏制金融危機。這類措施的設計和階段劃分必須保持全球高度協調,其中亞洲正日益成為一個中央舞臺。中國將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因為中國不僅對 全球經濟有著巨大貢獻,而且中國主管機關采取的多種政策性措施與其他國家需要采取的措施具有互補性,可以幫助我們走出目前的困境。
《21世紀》:危機促成了全球銀行業洗牌,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中國三大銀行上升到全球前三甲,您如何看待這種危機下的業績提升效果?
Knight:在危機下,中國的銀行確實做出了很好的樣板,帶來一些未來應對金融危機的啟示。
盡 管中國金融體系受危機影響的程度低于大多數其他國家,但提高透明度對于中國同樣至關重要。銀行是中國地區政府和私營部門投資的主要來源,信貸總量仍在繼續 快速增長。因此,保持透明可以讓所有市場主體對信貸流動、劣質資產和償貸表現進行監控,這對于在未來抑制整個金融體的風險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