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互聯網為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擺脫網點資源限制,迅速擴大客戶規模提供了可能。股份制商業銀行參與互聯網金融競爭重點應做好四方面的工作,逐步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即風險管理、客戶體驗、客戶定位、營銷思維。
談及互聯網金融,首先要回答什么是互聯網?從金融從業人員視角來看,互聯網代表的是新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出現掀起了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新高潮,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深刻地改變甚至顛覆了許多傳統行業。銀行業也不例外,它正成為繼零售、傳媒之后受互聯網影響最為深遠的領域。
從實質上看,互聯網技術不過是對算盤、報表和電話的升級,充當的是銀行的技術平臺,然后互聯網逐步成為銀行經營活動的資源平臺。一方面,銀行獲取客戶從線下網點擴展到了網上,突破了網點局限;另一方面,銀行依托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對客戶互聯網信息進行處理,形成了客戶信用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了銀行風險定價能力,顛覆了傳統金融服務理念和業務方式。
何為金融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業界雖無統一定論,但有兩類說法:一是從參與者角度定義,將金融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業務,稱為金融互聯網,將互聯網企業開展金融業務定為互聯網金融;二是按業務實質區分,將線下金融業務“搬”上網,定義為金融互聯網,將利用大數據對客戶信息進行處理,形成客戶信用評價基礎所做業務定為互聯網金融。筆者傾向后一種。
股份制商業銀行面臨轉型困境。相對于大型商業銀行,從網點布局來看,股份制商業銀行大體只進入了100個左右地級以上城市,僅占全國333個地級以上城市的1/3左右;同時現有網點多位于城市中心區,在縣域地區分布較少,甚至很多發達縣市也未能形成網點的有效覆蓋。因此在客戶及業務拓展過程中,普遍受到網點資源制約,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只能是重點布局大型商業銀行無暇顧及的細分市場領域,形成自身特色。如招商銀行強在零售、民生強在小微、興業強在同業、中信強在對公。而這種經營方式帶來的是市場空間有限,發展后勁不足的困境,轉型是必經之路、常走之路,經營上就會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大,如履薄冰。
互聯網為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擺脫網點資源限制,迅速擴大客戶規模提供了可能。股份制商業銀行參與互聯網金融競爭重點應做好四方面的工作,逐步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
風險管理
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風險管理是銀行經營的生命線。有人說銀行家是“在晴天也撐著雨傘的人”,這形象凸顯了銀行經營活動中的保守傾向,因為只有控制好風險,銀行經營才能穩健,也才能獲取客戶信任。
在互聯網技術出現之前,由于信息不對稱,銀行對信用風險的管理,主要以財務模型與抵押物模型為主。由于客戶風險管理的成本較高,所以銀行信貸資源往往向財務狀況優質客戶傾斜。互聯網帶來的海量數據積累與強大數據挖掘技術,降低了銀行獲取客戶行為信息的成本,使銀行可通過客戶在互聯網中的數據足跡,如收入記錄、支出記錄、消費習慣、行為習慣、人口統計學屬性及其他信息,形成客戶行為畫像,預估客戶的購買力與還款能力,構建互聯網金融的信用評價模型。但應注意,這種基于大數據的信用風險控制方式,極度依賴于模型的精準性,且模型有可能被客戶揣摩迎合,所以客戶行為畫像不會替代傳統的風控模型。商業銀行仍需堅守傳統的財務模型作為銀行風險管理的根本,在此基礎上研究基于大數據的客戶行為畫像模型的具體算法,進而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得到涵蓋客戶財務畫像和行為畫像的全面客戶畫像,并依此搭建更全面的、覆蓋全流程的風險管理體系。例如網絡貸款類產品,要在貸前使用多渠道數據信息交叉比對實現風險評估,在貸中利用大數據建立的客戶評價模型分析客戶收入水平及穩定性等,在貸后建立動態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并結合貸后變換操作管控機制,實現對貸后風險的有效管控。互聯網帶來的大數據,讓銀行對客戶信息的了解更加充分,在傳統風險管理模型的基礎上,完成了風險控制技術的標準化。
在新的風險控制模型下,銀行將客戶電子商務行為數據轉化為客戶金融屬性數據,進而可以通過模型,自動審批和核定授信額度,從個案的審批轉變為批量的審批。這樣便可大批量的篩選客戶,提高客戶拓展效率,并使得原來傳統在線下無法覆蓋的客戶得到服務,將小額、分散、短期、無抵押、無擔保的資金需求納入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服務范圍,使服務“絲”客戶成為可能。
客戶體驗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服務時間、空間的無限延伸,可以使人們的消費、投融資等金融行為變得高效、便捷,也為銀行創新金融服務,提供差異化風控手段與差異化服務策略帶來可能。某種意義上講,互聯網競爭是在競爭風險管控與客戶體驗的平衡能力。
差異化風控。基于大數據的分析技術,得到客戶完整的實時畫像,建立預測分析模型,就能對客戶進行實時的基于消費行為的風險判斷。這種基于交易級的判斷將比基于客戶級的判斷更真實與具體,不再是對某一群體使用同樣的控制手段,而是還原了每一個獨特的客戶個體,針對性地使用差別化風險控制手段,從而帶來差異化的客戶體驗。傳統支付的安全控制措施以物理隔離、硬件防控為主要手段,如USBkey(U盾),以額度限制為輔助手段,如手機支付限額等。但傳統的安全措施就要讓渡一部分客戶體驗。USBkey身份認證的安全等級雖高,但同時帶給客戶很高的學習成本。操作復雜、兼容性低、跨渠道使用難度大,都降低了客戶體驗,與互聯網金融快速、便捷、簡單的理念背道而馳;而通過較低的交易限額控制風險,則無法滿足客戶對支付的基本需求。核心需求不能滿足,必將導致客戶流失。
進入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收集并分析客戶交易數據,如IP地址、MAC地址、客戶屬地、交易時間、交易對象、交易規模、交易頻率等,從中提取客戶日常交易特征。當客戶發生一筆交易時,系統將比對這一筆交易與日常交易特征的一致性:簡言之,如二者一致,便推斷該交易的真實性與安全性,降低安全認證級別或允許客戶進行大額交易;如二者不一致,則認為該交易存在欺詐風險,系統將自動提高交易安全認證級別或給予較低的交易額度,來防范欺詐行為。通過差異化的風險控制,做到“防小人,不防君子”,從而提升客戶體驗。
差異化服務。結合客戶行為畫像,我們可對客戶的消費行為、需求動機進行精準洞察,搭建精準營銷平臺,定制有針對性的差異化服務策略,以提高服務質量和客戶轉化率,使得銀行低成本高效率地在潛在用戶群中推廣自身產品與服務。例如,我們可以了解客戶在金融服務中的生命周期階段。針對客戶生命周期階段演變,推送不同的金融服務和個性化信息展示:學生時期主要推送支付類產品,成家立業時期主要推送信貸類產品,中老年財富積累時期主要推送財富類產品。此外,我們可以根據客戶交易的歷史紀錄,對規律性業務做定時自動處理或推送提醒,對客戶常用交易在網銀或手機APP界面上做針對性的排布和展示,提高產品服務的智能性與友好性。
客戶定位
傳統銀行客戶定位于高端客戶,因單個客戶業務規模大,可攤低銀行各項服務和風控成本。但事實上,由于高端客戶市場競爭激烈,其對銀行議價能力較強,并且享受了銀行各種費用減免及附加服務。對處于市場競爭劣勢的中小商業銀行而言,高端客戶市場實際利潤空間有限。
在互聯網金融時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尤其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支持下,長尾客戶群體可成股份制銀行豐厚利潤的增長點。
當互聯網技術解決信息對稱及運營成本的問題后,股份制商業銀行,可重新尋找客戶定位,定義優質客戶,并避開競爭紅海。過去按照年齡、收入等屬性劃分高端客戶群體的客戶定位方式已不再適用。任何年齡、收入的客戶都可以納入互聯網金融經營的客戶范圍,即使是“絲”客戶,只要有信譽,同時有旺盛的金融需求,并能支付相應的成本,都可以成為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客戶。
在零售銀行方面,客戶定位可以從中高端,擴展至為“有小資情懷”的,注重生活品質的人群;公司銀行方面,可以圍繞供應鏈上下游,擴展客戶,打破原有地域時空的局限。
營銷思維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的生活行為大量從線下遷移至線上,銀行的營銷方式也應相應地轉變,去適應客戶的生活方式的變化。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改變線下營銷與傳統媒體發布廣告的高投入、低產出現狀,使銀行產品高效且低成本地直達目標客戶。
在精準營銷方面,通過客戶行為畫像,了解客戶的資產狀況、行為習慣、生活習慣,精準把握客戶需求,進而可以在線上進行點對點的營銷,準確地提供客戶所需服務,避免對客戶的騷擾,甚至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例如,客戶著急轉賬時,將客戶需要的服務放在他最容易找到的地方,讓他毫無干擾地快速完成,遠比在這個過程中銀行不停地介紹理財產品給他的感受要好。
在打通線上線下O2O(Online to Offline)營銷方面,通過設計打通線上線下的互動營銷工具,可滿足客戶線上與線下動作交互的需求,覆蓋每一個與客戶可能的接觸點,增加營銷機會。例如可搭建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專屬權益兌換體系,在研究客戶群體的喜好并定制精準營銷方案后,通過遍布線下的精彩服務或活動吸引網點客戶成為線上客戶。為分支行員工提供用以擴大客戶規模、提升客戶黏性、提高客戶活躍度的營銷工具。此外還可利用O2O的互聯網行為模式,設計業務推廣與業績統計工具,用于開拓行外營銷團隊,借力打力。外拓營銷團隊可通過智能手機、移動媒體使用該工具,讓營銷工作可以在碎片化時間進行。該模式的探索將顛覆傳統的營銷理論和營銷模式,可以最大限度、最低成本的拓展產品和業務的銷售渠道,吸引更多的客戶轉化。
(來源: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
歡迎關注微信:物流金融 wuliujin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