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來源:物流時代周刊
日前,國務院分別印發《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統稱《總體方案》)。
《總體方案》指出,建立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等自由貿易試驗區,這些自貿試驗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對此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表示,為了滿足“一帶一路”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戰略實施的需要,所以選擇了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這一考慮就是要服務西部開發、東北興起、中部崛起、東部率先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戰略。
遼寧自貿區:
戰略定位: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加快市場取向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推動結構調整,努力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整體競爭力和對外開放水平的新引擎。
實施范圍:自貿試驗區的實施范圍119.89平方公里,涵蓋三個片區:大連片區59.96平方公里(含大連保稅區1.25平方公里、大連出口加工區2.95平方公里、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6.88平方公里),沈陽片區29.97平方公里,營口片區29.96平方公里。
推進國際物流中心建設進程
大連片區重點發展港航物流、金融商貿、先進裝備制造、航運服務等產業,推動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建設進程,形成面向東北亞開放合作的戰略高地。
沈陽片區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航空裝備等先進制造業和金融、科技、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提高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城市、東北地區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水平,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
營口片區重點發展商貿物流、跨境電商、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和高端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構建國際海鐵聯運大通道的重要樞紐。
遼寧自貿區8大物流發展規劃:
1、建立權責清單制度、行政審批管理目錄制度。實施“多規合一”改革。配合商務部開展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
2、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著力構建與負面清單管理方式相適應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之外領域的外商投資項目(國務院規定對國內投資項目保留核準的除外)和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實行備案制,由自貿試驗區負責辦理。外商在自貿試驗區內投資適用《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試行辦法》。
3、實施貿易便利化措施。依托電子口岸公共平臺,完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貨物進出口和運輸工具進出境的應用功能,將涉及貿易監管的部門逐步納入“單一窗口”管理平臺,進一步優化口岸監管執法流程和通關流程。大力發展轉口貿易,放寬海運貨物直接運輸判定標準。
在執行現行稅收政策的前提下,提升超大超限貨物的通關、運輸、口岸服務等綜合能力。在確保有效監管前提下,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探索建立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模式。在嚴格執行貨物進出口稅收政策的前提下,允許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設立保稅展示交易平臺。
4、完善國際貿易服務體系。培育跨國企業設立面對國內外兩個市場的結算中心和區域性總部,建立整合物流、貿易等功能的營運中心。依托大連商品交易所,支持拓展新的交易品種,促進發展大宗商品國際貿易。探索建立與國際大宗商品交易相適應的外匯管理和海關監管制度。
鼓勵國內期貨交易所在自貿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開展期貨保稅交易、倉單質押融資等業務。按照公平競爭原則,完善海關監管、檢驗檢疫、退稅、物流等國際貿易支撐系統。
5、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完善有利于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的體制機制,鼓勵智能裝備、航空制造、汽車(重點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高技術船舶、電子信息、商貿及快遞等現代物流等產業向自貿試驗區集聚。
6、推進東北一體化協同發展。增強自貿試驗區口岸服務輻射功能,完善海關通關一體化改革,開展貨物通關、貿易統計、“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檢驗檢測認證等方面合作,逐步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
優化內陸無水港和物流網絡布局,加速實現自貿試驗區與東北其他地區口岸間互通互聯,推進東北地區在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物流配送、人才交流、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協同配合。
7、構建連接亞歐的海陸空大通道。依托自貿試驗區加快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進程,推進營口港海鐵聯運和沈陽跨境鐵路通道建設。加快沈陽內陸無水港建設步伐,支持海關多式聯運監管中心建設,構建沈陽—營口陸海聯運系統。
支持自貿試驗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海關、檢驗檢疫、認證認可、標準計量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貿易供應鏈安全與便利合作。
8、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和國際航運中心。打造面向東北亞的現代物流體系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港航發展制度與運作模式。深化自貿試驗區多港區聯動機制,推進海陸空郵聯動發展。建立航空物流樞紐中心,促進港航要素集聚,增強空港服務功能。加快東北亞區域性郵輪港口和國際客滾中心建設。
加強郵政和快遞集散中心建設,依托日韓海運和中歐班列(遼寧)海鐵聯運運輸郵件、快件,建設有影響力的國際郵件互換局。在交通運輸領域,完善快件處理設施和綠色通道。將外資經營國際船舶管理業務的許可權限下放給遼寧省。建設保稅航油站和保稅油供應基地。支持開展船員管理改革試點工作,在船員培訓方面按規定給予政策支持。推動與旅游相關的郵輪、游艇等旅游運輸工具出行的便利化。
浙江自貿區:
戰略定位: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東部地區重要海上開放門戶示范區、國際大宗商品貿易自由化先導區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資源配置基地。
實施范圍:自貿試驗區的實施范圍119.95平方公里,由陸域和相關海洋錨地組成,涵蓋三個片區:舟山離島片區78.98平方公里(含舟山港綜合保稅區區塊二3.02平方公里),舟山島北部片區15.62平方公里(含舟山港綜合保稅區區塊一2.83平方公里),舟山島南部片區25.35平方公里。
大力發展物流、倉儲等
舟山離島片區魚山島重點建設國際一流的綠色石化基地,鼠浪湖島、黃澤山島、雙子山島、衢山島、小衢山島、馬跡山島重點發展油品等大宗商品儲存、中轉、貿易產業,海洋錨地重點發展保稅燃料油供應服務。
舟山島北部片區重點發展油品等大宗商品貿易、保稅燃料油供應、石油石化產業配套裝備保稅物流、倉儲、制造等產業。
舟山島南部片區重點發展大宗商品交易、航空制造、零部件物流、研發設計及相關配套產業,建設舟山航空產業園,著力發展水產品貿易、海洋旅游、海水利用、現代商貿、金融服務、航運、信息咨詢、高新技術等產業。
浙江自貿區6大物流發展規劃:
1、深化完善自貿試驗區行政管理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深化完善陸上和海洋綜合行政執法體系改革。
2、提升利用外資水平。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著力構建與負面清單管理方式相適應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之外領域的外商投資項目(國務院規定對國內投資項目保留核準的除外)和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實行備案制,由自貿試驗區負責辦理。進一步減少或取消外商投資準入限制,提高開放度和透明度,做好對外開放的壓力測試和風險測試。
3、提升國際航運服務功能。積極探索有助于促進油品等大宗商品貿易的航運制度和運作模式。適應自貿試驗區發展需要,支持自貿試驗區引導液貨危險品運輸企業加強整合,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大力發展轉口貿易,放寬海運貨物直接運輸判定標準。
4、建設國際油品儲運基地。完善油品儲運基礎設施。加快碼頭、管網、油罐、地下油庫、錨地、物流基地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以原油、成品油為重點,承接全球資源,面向亞太市場,滿足國內需求,在舟山離島片區布局形成大型油品儲運基地。
以原油為主要品種,積極開展汽油、柴油、航空煤油、液化氣等儲備,科學合理確定儲備品種,探索和創新油品儲備模式,建立國儲、義儲、商儲、企儲相結合的儲存體系和運作模式,允許國儲租賃符合條件的民企油罐、商儲租賃國有企業商業油罐。
5、建設舟山航空產業園。在環境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飛機零部件制造維修業務試點,積極引進飛行駕駛培訓、空中旅游觀光、通用航空基地運營服務及相關科研機構,鼓勵高端先進航空制造、零部件物流、研發設計及配套產業向自貿試驗區集聚。
6、創新通關監管服務模式。在確保有效監管前提下,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探索建立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模式。對注冊在自貿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的融資租賃企業進出口飛機、船舶和海洋工程結構物等大型設備涉及跨關區的,在確保有效監管和執行現行相關稅收政策的前提下,按物流實際需要,實行海關異地委托監管。在嚴格執行貨物進出口稅收政策的前提下,允許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設立保稅展示交易平臺。
完善通關合作機制,開展貨物通關、貿易統計、“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檢驗檢測認證等方面合作,逐步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依托電子口岸公共平臺,完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貨物進出口和運輸工具進出境的應用功能。在執行現行稅收政策的前提下,提升超大超限貨物的通關、運輸、口岸服務等綜合能力。推進自貿試驗區內各區域之間通關一體化。
河南自貿區:
戰略定位: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加快建設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現代立體交通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全面改革開放試驗田和內陸開放型經濟示范區。
實施范圍:自貿試驗區的實施范圍119.77平方公里,涵蓋三個片區:鄭州片區73.17平方公里(含河南鄭州出口加工區A區0.89平方公里、河南保稅物流中心0.41平方公里),開封片區19.94平方公里,洛陽片區26.66平方公里。
重點發展現代物流
鄭州片區重點發展智能終端、高端裝備及汽車制造等先進制造業以及現代物流、國際商貿、跨境電商、現代金融服務、服務外包、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在促進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和投資貿易便利化方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打造多式聯運國際性物流中心,發揮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作用。
開封片區重點發展服務外包、現代物流等服務業,提升裝備制造、農副產品加工國際合作及貿易能力,構建國際文化貿易和人文旅游合作平臺,打造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區和文創產業對外開放先行區,促進國際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河南自貿區9大物流發展規劃:
1、提升利用外資水平。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著力構建與負面清單管理方式相適應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之外領域的外商投資項目(國務院規定對國內投資項目保留核準的除外)和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實行備案制,由自貿試驗區負責辦理。進一步減少或取消外商投資準入限制,提高開放度和透明度,做好對外開放的壓力測試和風險測試。
2、完善外貿發展載體。依托鄭州商品交易所,支持拓展新的交易品種,促進發展大宗商品國際貿易。探索建立與國際大宗商品交易相適應的外匯管理和海關監管制度。在總結期貨保稅交割試點經驗基礎上,鼓勵國內期貨交易所在自貿試驗區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開展期貨保稅交易、倉單質押融資等業務,擴大期貨保稅交割試點的品種。
3、拓展新型貿易方式。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推進金融、文化創意、客戶服務、供應鏈管理等服務外包發展。按照公平競爭原則,依托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積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完善相應的海關監管、檢驗檢疫、退稅、物流等支撐系統,加快推進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配套平臺建設。
支持企業建設出口商品“海外倉”和海外運營中心,加快融入境外零售體系,探索建設全球性產品交易展示中心和國內進出口貨物集散中心。
4、創新通關監管機制。自貿試驗區內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實施“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的通關監管服務模式。在確保有效監管前提下,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探索建立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模式。
完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貨物進出口和運輸工具進出境的應用功能,進一步優化監管執法流程和通關流程,實現貿易許可、資質登記等平臺功能,將涉及貿易監管的部門逐步納入“單一窗口”管理平臺。完善通關合作機制,開展貨物通關、貿易統計、“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檢驗檢測認證等方面合作,逐步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
5、暢通國際交通物流通道。增加國際貨運航線航班,構建連接全球主要樞紐機場的空中通道。積極探索以鄭州和國外重要樞紐城市協同聯動的國內國外“雙樞紐”發展模式。
依托陸橋通道,加密至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中歐班列(鄭州),支持開展拼箱、集裝箱分裝大型設備、國際郵運業務,允許在國內沿線口岸和鄭州國際陸港之間開展進出口集裝箱加掛業務試點;開通至沿海港口的快捷貨運列車,構建東聯西進、陸海相通的國際運輸通道。
完善促進國際便利化運輸的相關政策和雙邊運輸合作機制,增加便利運輸協定的過境站點和運輸線路,加快海外物流基地建設。支持建設自貿試驗區至我國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的直達國際數據專用通道,打造互聯互通的“信息絲綢之路”,推動國際交通物流通道建設。
6、完善國內陸空集疏網絡。鼓勵快遞企業利用鐵路運送快件,配套建設快件物流基地,依托自貿試驗區推動鄭州建設全國快遞中轉集散中心,打造覆蓋全國主要經濟區域的4小時快件集疏網絡。支持國內外快遞企業在自貿試驗區內的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辦理符合條件的國際快件屬地報關報檢業務。
開展道路貨運無車承運人試點,加快普及公路甩掛運輸,擴大“卡車航班”覆蓋范圍和運營規模,構建以鄭州為中心500公里范圍的公路集疏圈。支持周邊省市在自貿試驗區建設專屬物流園區,開展現代物流業務。加密完善至國內熱點城市的“空中快線”,鼓勵發展全貨機航班、腹艙貨運,構建長距離航空集疏網。
7、開展多式聯運先行示范。發展以“一單制”為核心的便捷多式聯運。建立健全適合內陸多式聯運的標準規范和服務規則,加強與國際聯運規則的相互銜接。鼓勵企業間聯盟合作,率先突破陸空聯運、公鐵聯運,試點推進快件空鐵聯運,打造多式聯運國際性物流中心。在交通運輸領域,完善快件處理設施和綠色通道。
拓展鄭州機場“空空+空地”貨物集疏模式,增加國際中轉集拼航線和試點企業。支持設立國際航空運輸服務企業,在條件具備時,在自貿試驗區試點航空快件國際中轉及集拼業務。依托航空和鐵路口岸,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協調聯動,創新多式聯運(內陸型)監管模式,推進鐵路艙單與海運、公路、航空艙單共享和艙單分撥、分拆、合并。
建設承載“一單制”電子標簽賦碼及信息匯集、共享、監測等功能的公共服務平臺,推進不同運輸方式、不同企業間多式聯運信息開放共享和互聯互通。在執行現行稅收政策前提下,提升超大超限貨物的通關、運輸、口岸服務等綜合能力。推進跨方式技術裝備標準化,推廣應用托盤、集裝箱等標準運載單元。
8、擴大航空服務對外開放。積極引入基地航空公司和國內外知名物流集成商。允許具備條件的外國航空公司和基地航空公司開展國際航班代碼共享。探索與國際樞紐機場建立航空貨運聯盟,在航線網絡、貨品、數據共享等方面開展合作。
對注冊在自貿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的融資租賃企業進出口飛機等大型設備涉及跨關區的,在確保有效監管和執行現行相關稅收政策的前提下,按物流實際需要,實行海關異地委托監管。
9、推進內陸口岸經濟創新發展。依托自貿試驗區帶動鄭州航空和鐵路國際樞紐口岸建設,支持設立藥品、進境植物種苗、木材等指定口岸,提升進境糧食、進口肉類等口岸運營水平,促進各類口岸與物流、貿易聯動發展,形成輻射全球主要經濟體、帶動區域產業升級的口岸開放新格局。
探索前端研發設計和后端銷售服務“兩頭在區”、中間加工環節在外的企業集聚模式,優化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布局,打造高質高端高附加值產業集群,建設中西部制造業總部基地。支持開展進境郵件“一點通關、分撥全國”,研究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和商業快件及郵政包裹搭乘中歐班列(鄭州)出口等業務。
在嚴格執行貨物進出口稅收和檢驗檢疫監督管理政策的前提下,允許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設立保稅展示交易平臺。
湖北自貿區:
戰略定位: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立足中部、輻射全國、走向世界,努力成為中部有序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集聚區、全面改革開放試驗田和內陸對外開放新高地。
實施范圍:自貿試驗區的實施范圍119.96平方公里,涵蓋三個片區:武漢片區70平方公里(含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5.41平方公里),襄陽片區21.99平方公里(含襄陽保稅物流中心〔B型〕0.281平方公里),宜昌片區27.97平方公里。
現代物流、商貿物流成發展重點
武漢片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國際商貿、金融服務、現代物流、專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
襄陽片區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大數據、云計算、商貿物流、檢驗檢測等產業。
宜昌片區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新材料等高新產業及研發設計、總部經濟、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
湖北自貿區7大物流發展規劃:
1、提升利用外資水平。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著力構建與負面清單管理方式相適應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之外領域的外商投資項目(國務院規定對國內投資項目保留核準的除外)和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實行備案制,由自貿試驗區負責辦理。
進一步減少或取消外商投資準入限制,提高開放度和透明度,做好對外開放的壓力測試和風險測試。
2、培育新型貿易方式。按照公平競爭原則,積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完善相應的海關監管、檢驗檢疫、退稅、物流等支撐系統,加快推進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配套平臺建設。
3、創新通關監管服務模式。在執行現行稅收政策前提下,提升超大超限貨物的通關、運輸、口岸服務等綜合能力。在確保有效監管前提下,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探索建立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模式。實行保稅展示交易貨物分線監管、預檢驗和登記核銷管理模式。
支持自貿試驗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海關、檢驗檢疫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貿易供應鏈安全與便利合作。
4、加快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鼓勵拓展干支直達、江海直達航線和近洋航線。促進航運要素集聚,支持依托自貿試驗區發展長江航運電子商務等業務,培育航運保險、海事仲裁、船舶檢測認證等高端航運服務業態,探索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運發展機制和運作模式。
將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打造成通江達海、輻射中部、面向全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航運中心,初步形成資源高度集聚、服務功能齊全、市場環境優良、現代物流便捷高效的內河航運體系,提升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能力。
將外資經營國際船舶管理業務的許可權限下放給湖北省。逐步開放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入級檢驗,允許特定條件下租用外籍船舶從事臨時運輸。擴大內外貿同船運輸、國輪捎帶運輸適用范圍,提升運力資源綜合效能。
5、構建國際物流樞紐。大力推進鐵、水、公、空多式聯運。支持自貿試驗區內有條件的鐵路、航空、內河口岸升級為一類開放口岸。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建設戰略,推進中歐班列(武漢)發展,支持設立中歐班列華中拆拼箱中心。支持有條件的航空口岸開通和增加國際客貨運航班,開通至各大洲主要物流節點城市的全貨運航線和國際中轉貨運航班。
支持設立國際航空運輸服務企業,在條件具備時,在自貿試驗區試點航空快件國際中轉集拼業務。大力引進國際物流企業在自貿試驗區內建立區域總部或營運中心,支持在自貿試驗區內設立國際郵件互換局和交換站。
支持國內外快遞企業在自貿試驗區內的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辦理符合條件的國際快件屬地報關報檢業務。支持建設多式聯運物流監管中心,對換裝地不改變施封狀態的予以直接放行。
6、促進“設計+”、“旅游+”、“物流+”、“養老+”、“商業+”等新型服務業態發展。
7、打造區域發展綜合服務平臺。推動自貿試驗區與中部和長江經濟帶其他地區開展廣泛的經貿合作,更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與自貿試驗區互動發展。探索構建區域商品交易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增強對中部地區的市場集聚和輻射功能。
重慶自貿區:
戰略定位: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揮重慶戰略支點和連接點重要作用、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力度的要求,努力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重要樞紐、西部大開發戰略重要支點。
實施范圍:自貿試驗區的實施范圍119.98平方公里,涵蓋3個片區:兩江片區66.29平方公里(含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8.37平方公里),西永片區22.81平方公里(含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8.8平方公里、重慶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0.15平方公里),果園港片區30.88平方公里。
增強物流集聚輻射能力
兩江片區著力打造高端產業與高端要素集聚區,重點發展高端裝備、電子核心部件、云計算、等新興產業及總部貿易、服務貿易、電子商務、倉儲分撥、融資租賃等現代服務業,增強物流、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資源的集聚輻射能力。
西永片區著力打造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范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等制造業及保稅物流中轉分撥等生產性服務業,優化加工貿易發展模式。
果園港片區著力打造多式聯運物流轉運中心,重點發展國際中轉、集拼分撥等服務業,探索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
重慶自貿區13大物流發展規劃:
1、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充分發揮重慶作為加工貿易承接轉移示范地的優勢和作用,在自貿試驗區打造產業梯度轉移的國際加工基地,完善以“整機+核心零部件+原材料”為龍頭的全流程產業鏈,推動加工貿易由水平分工變為垂直整合,鼓勵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拓展,提高附加值。
探索“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的內陸加工貿易發展新模式。實施倉儲企業聯網監管,實行加工貿易工單式核銷,探索更為先進的核銷制度。
2、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鼓勵跨國公司在自貿試驗區設立地區性總部、研發中心、銷售中心、維修中心、物流中心和結算中心,鼓勵先進制造業延伸價值鏈,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支持“互聯網+”發展,推進互聯網與現代制造產業深度融合,推廣大數據分析在商貿服務、醫療、教育、金融和公共管理等領域的應用。
3、加快發展新型貿易。支持自貿試驗區內企業開展全球維修、國際分撥中轉等業務。鼓勵開展國內商品海外寄售代銷業務。支持發展市場采購貿易。大力發展轉口貿易,放寬海運貨物直接運輸判定標準。允許在自貿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開展進口汽車整車保稅倉儲業務和保稅貨物質押融資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內外機構在自貿試驗區內設立金融租賃公司、融資租賃公司,開展飛機、船舶和大型工程設備等融資租賃業務。
按照公平競爭原則,積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完善相應的海關監管、檢驗檢疫、退稅、物流等支撐系統,加快推進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配套平臺建設。支持在自貿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建立進出口貨物集散中心。支持發展國際快遞物流,條件具備時,在自貿試驗區試點航空快件國際中轉集拼業務。支持國內外快遞企業在自貿試驗區內的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辦理符合條件的國際快件屬地報關、報檢業務。
4、實施高效監管服務模式。除廢物原料、危險化學品及其包裝、散裝貨物外,檢驗檢疫在一線實行“進出境檢疫,重點和敏感商品檢驗”模式,創新監管技術和方法;在二線簡化檢驗檢疫流程,推行“方便進出,嚴密防范質量安全風險”的檢驗檢疫監管模式。
5、推進通關機制創新。深化保稅貨物流轉模式改革。在確保有效監管前提下,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探索建立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模式。對注冊在自貿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的融資租賃企業進出口飛機、船舶、海洋工程結構物等大型設備涉及跨關區的,在確保有效監管和執行現行相關稅收政策的前提下,按物流實際需要,實行海關異地委托監管。
鼓勵企業參與“自主報稅、自助通關、自動審放、重點稽核”等監管制度創新試點。依托電子口岸公共平臺,完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貨物進出口、運輸工具進出境、貿易協定實施等應用功能,進一步優化口岸監管執法流程和通關流程,實現貿易許可、資質登記等平臺功能,將涉及貿易監管的部門逐步納入“單一窗口”管理平臺。
在執行現行稅收政策前提下,提升超大超限貨物通關、運輸、口岸服務等綜合能力。對入境維修復出口、入境再制造機電料件免于實施裝運前檢驗。
6、支持自貿試驗區開展適應內陸加工貿易、轉口貿易等多種貿易業態的結算便利化試點。允許重慶市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與自貿試驗區內持有《支付業務許可證》且許可業務范圍包括互聯網支付的支付機構合作,按照有關管理政策為跨境電子商務(貨物貿易或服務貿易)提供跨境本外幣支付結算服務。
7、探索建立與自貿試驗區相適應的本外幣賬戶管理體系,促進跨境貿易、投融資結算便利化。進一步簡化經常項目外匯收支手續,在真實、合法交易基礎上,自貿試驗區內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分類等級為A類企業的外匯收入無需開立待核查賬戶。
8、支持在自貿試驗區設立內外資再保險、外資健康保險、國際多式聯運物流專業保險等機構。鼓勵國內期貨交易所在自貿試驗區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開展期貨保稅交易、倉單質押融資等業務。
9、構建多式聯運國際物流體系。支持在自貿試驗區內建立海關多式聯運監管中心,打造覆蓋鐵、公、水、空多種運輸方式的國際物流運輸體系。
依托中歐國際鐵路聯運通道,強化運輸安全,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構建中歐陸路國際貿易通道和規則體系,發展國際鐵路聯運;
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探索建立滬渝外貿集裝箱“五定”快班輪三峽船閘優先放行機制,發展江海聯運;
依托渝昆泛亞鐵路通道、東南沿海港口、陸路邊境口岸,以鐵路和高速公路網為陸路通道,發展鐵海聯運和跨區域、跨國境的國際陸路運輸;
依托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探索空域和航空資源管理改革,支持國內外大型企業設立基地航空公司,完善集疏運體系,加密航線航班,構建基本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航線網絡。
10、探索建立“一帶一路”政策支持體系。以中歐國際鐵路聯運通道為重點,完善自貿試驗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海關、檢驗檢疫、標準認證部門和機構之間的通關合作機制,開展貨物通關、貿易統計、“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檢驗檢測認證等方面合作,逐步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
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貿易供應鏈安全與便利化合作。支持自貿試驗區內企業以自建、收購、股權合作等多種方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境外營銷、物流、結算等區域性運營總部。
11、探索建立區域聯動發展機制。通過自貿試驗區高端產業聚集,促進內陸地區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鼓勵在自貿試驗區發展貨運班線、城際速遞、共同配送等多樣化、專業化服務方式。
12、促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鏈為紐帶,在自貿試驗區內建立市場化運作的產業轉移引導基金,促進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成渝城市群的相關園區、企業、研發機構等在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物流配送等環節的協同配合。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重大件運輸通道優勢,整合內陸裝備制造業優勢資源,推動汽車、重型機械、船舶配套設備、軌道交通設備等向自貿試驗區沿江區域集中。
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高端要素集聚平臺作用,瞄準全球和國家科技創新趨勢,重點突破創新鏈的關鍵技術、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加快形成電子核心部件、新材料、物聯網、航空器及零部件研發制造、高端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生物醫藥、能源環保裝備、智能終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13、增強口岸服務輻射功能。按照“零距離換乘”、“無縫銜接”的要求,強化自貿試驗區與周邊地區水運、鐵路、公路、航空等運輸方式有機銜接。拓展口岸功能,擴大水運口岸范圍,完善自貿試驗區內進口整車、水果、肉類等指定口岸建設。
鼓勵發展直接或間接依托口岸的經濟業態,強化自貿試驗區口岸服務功能,提升便利化程度,聚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帶動腹地經濟融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形成擴大開放的疊加效應。
四川自貿區:
戰略定位: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立足內陸、承東啟西,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西部門戶城市開發開放引領區、內陸開放戰略支撐帶先導區、國際開放通道樞紐區、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示范區。
實施范圍:自貿試驗區的實施范圍119.99平方公里,涵蓋三個片區:成都天府新區片區90.32平方公里(含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區塊四〔雙流園區〕4平方公里、成都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0.09平方公里),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9.68平方公里(含成都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0.18平方公里),川南臨港片區19.99平方公里(含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0.21平方公里)。
構建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性航空樞紐
成都天府新區片區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臨空經濟、口岸服務等產業,建設國家重要的現代高端產業集聚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開放型金融產業創新高地、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性航空樞紐,打造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高地。
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重點發展國際商品集散轉運、分撥展示、保稅物流倉儲、國際貨代、整車進口、特色金融等口岸服務業和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會展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打造內陸地區聯通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西向國際貿易大通道重要支點。
川南臨港片區重點發展航運物流、港口貿易、教育醫療等現代服務業,以及裝備制造、現代醫藥、食品飲料等先進制造和特色優勢產業,建設成為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成渝城市群南向開放、輻射滇黔的重要門戶。
四川自貿區10大物流發展規劃:
1、提升利用外資水平。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著力構建與負面清單管理方式相適應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進一步減少或取消外商投資準入限制,提高開放度和透明度,做好對外開放的壓力測試和風險測試。外商在自貿試驗區投資適用《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試行辦法》。
2、深化園區國際合作。堅持引資、引智、引技與優勢產業、產品、技術及服務“走出去”相結合,圍繞產業合作、科技創新、中小企業合作、職業教育、新型城鎮化等領域合作發展,采取“平臺+園區”、“政府+機構+企業”的共享開放合作模式,支持在自貿試驗區內建設國別產業合作園區,推進創新創業、產業升級。
探索建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新模式,自貿試驗區內土地可以按不同功能用途混合利用,允許同一地塊或同一建筑兼容多種功能,產業用地實行彈性年期供應,根據產業政策和項目類別可采取先租后讓、差異化年期出讓等供地措施。
3、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探索國家鐵路運輸企業、國家鐵路控股合資鐵路公司與地方政府合作參與成都國際鐵路港運營管理,推動鐵路資源有效整合。
4、加快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對注冊在自貿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的融資租賃企業進出口飛機、船舶、海洋工程結構物等大型結構設備涉及跨關區的,在確保有效監管和執行現行相關稅收政策的前提下,按物流實際需要,實行海關異地委托監管。鼓勵發展動漫創意、信息管理、數據處理、供應鏈管理等服務外包產業。
深化藝術品交易市場功能拓展,支持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保稅監管場所)內開展藝術品保稅業務,為境內外藝術品生產、物流、倉儲、展示和交易提供服務,對從境外進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保稅監管場所)的文化產品,除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另有規定的外,不實行許可證管理。
5、助推外貿轉型升級。在執行現行稅收政策的前提下,允許在自貿試驗區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依托現有交易場所開展大宗商品交易。完善進口商品網絡零售和進出口分撥物流體系。探索中歐班列(成都)郵(快)件運輸,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
探索建立適應跨境電商貿易特點的檢驗檢疫監管機制。在嚴格執行貨物進出口稅收政策前提下,允許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設立保稅展示交易平臺。
6、優化監管通關流程。實施24小時預約通關服務,建立進出口貨物口岸放行時間評價體系。健全與跨境電子商務、進口特殊商品指定口岸、外貿綜合服務發展相適應的通關管理機制。積極推動實施一體化通關。積極推進無紙化申報、無紙化放行,探索施檢過程無紙化。
建設空、鐵、公、水多式聯運物流監管中心,多方聯網共享物流全程信息,實現多式聯運貨物“單一窗口”辦理。深化保稅貨物流轉模式改革。
7、依托現有交易場所開展長江上游生產要素國際交易業務以及糧食、礦石和建筑材料等大宗商品現貨交易業務。
8、增強產業輻射帶動能力。促進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物流配送等環節協同配合。依法合規開展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加快推進大宗商品現貨市場發展,強化監管、創新制度、探索經驗。
構建自貿試驗區與陜滇黔渝藏等西部地區、東部發達地區和長江經濟帶的國家級開發區協同合作機制,探索共建產業合作園區。積極承接東部地區優勢產業轉移,著力打造與東部產業配套協作的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臨港產業基地。
9、暢通國際開放通道。依托雙流航空樞紐、成都國際鐵路港、川南臨港口岸,構建與“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和長江經濟帶空、鐵、公、水聯運的綜合物流服務體系。支持成都國際鐵路港建設國家對外開放口岸,依托中歐班列(成都)等打造國際鐵路運輸重要樞紐,推進與泛歐泛亞國家(地區)樞紐城市的互聯互通。
加快推進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大力發展臨空經濟。允許設立符合條件的全貨運基地航空公司。優化多種運輸方式銜接、中轉流程,完善多式聯運標準和服務規則,探索與沿海沿邊沿江重要樞紐城市高效聯運新模式,加速構建集高鐵、地鐵、城際鐵路、高速公路于一體的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中歐陸空聯運基地。
推進內陸地區國際多式聯運示范建設,試點簽發具備物權憑證性質的多式聯運提單,探索多式聯運“一單制”。加快發展快遞等現代物流業。
10、打造沿江開放口岸。支持川南臨港片區設立國家對外開放口岸,加快建設高等級航道,促進與長江主要港口的協同開放合作。打造長江口岸現代航運服務系統,推進水運口岸“單一窗口”試點。支持開展內外貿同船運輸、國輪捎帶業務。
大力發展船舶交易、航運物流信息、船員培訓、船舶維修等航運服務業。創新長江船舶登記制度,優化船舶運營、檢驗與登記業務流程,簡化入區申報手續,試行電子數據自動填報,加快智能物流網絡建設。推進與沿海沿江口岸信息對接互聯。
陜西自貿區:
戰略定位: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更好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西部大開發帶動作用、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力度的要求,努力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全面改革開放試驗田、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點。
實施范圍:自貿試驗區的實施范圍119.95平方公里,涵蓋三個片區:中心片區87.76平方公里(含陜西西安出口加工區A區0.75平方公里、B區0.79平方公里,西安高新綜合保稅區3.64平方公里和陜西西咸保稅物流中心〔B型〕0.36平方公里),西安國際港務區片區26.43平方公里(含西安綜合保稅區6.17平方公里),楊凌示范區片區5.76平方公里。
著力發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等
自貿試驗區中心片區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著力發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貿易金融等產業,推進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建設,拓展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健康醫療等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高端產業高地和人文交流高地。
西安國際港務區片區重點發展國際貿易、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旅游會展、電子商務等產業,建設“一帶一路”國際中轉內陸樞紐港、開放型金融產業創新高地及歐亞貿易和人文交流合作新平臺。
陜西自貿區6大物流發展規劃:
1、提升利用外資水平。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著力構建與負面清單管理方式相適應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之外領域的外商投資項目(國務院規定對國內投資項目保留核準的除外)和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實行備案制,由自貿試驗區負責辦理。
進一步減少或取消外商投資準入限制,提高開放度和透明度,做好對外開放的壓力測試和風險測試。鼓勵跨國公司在自貿試驗區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銷售中心、物流中心和結算中心。
2、拓展新型貿易方式。建立以政府部門“服務清單”制度為核心的服務貿易服務體系,建立一批具有項目對接、海外市場拓展、技術共享等功能的服務貿易公共服務平臺。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貿易,引導出口企業從生產型企業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變,推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研發設計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服務出口。
3、創新通關監管服務模式。依托電子口岸公共平臺,開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完善貨物進出口和運輸工具進出境的應用功能,進一步優化口岸監管執法流程和通關流程,實現貿易許可、資質登記平臺功能。自貿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實施“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的通關監管服務模式。
在確保有效監管前提下,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探索建立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模式。在執行現行稅收政策的前提下,提升超大超限貨物的通關、運輸、口岸服務等綜合能力。
4、創新互聯互通合作機制。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構筑全方位立體化開放大通道,建設“一帶一路”交通、商貿、快遞物流中心。創新航空港、陸港聯動發展機制。完善集疏運體系,加密航線航班,增加國際貨運航線航班。在自貿試驗區內組建符合條件的本地貨運航空公司,大力發展空港貨運物流,打造國家航空運輸樞紐。
拓展西安陸路口岸鐵路監管功能,推動國際中轉集拼業務發展。提升中歐班列(西安)輻射能力,推動將中歐班列(西安)納入中歐“安智貿”試點計劃。深入發展多式聯運,引進航運及國際船舶運輸服務等經紀公司。引導多式聯運企業聯盟合作,在設施共享、單證統一、規則銜接、信息互聯等方面先行先試。建設國際郵件互換局(交換站)。
5、帶動區域開放型經濟發展。聯合西部地區相關省份開展多式聯運,暢通溝通境內外、連接東中西的新亞歐大陸橋國際經濟走廊。加強區域口岸合作,推動陸港聯動,實現口岸功能延伸,提升對外開放、公共衛生安全保障能力。
6、促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通過自貿試驗區高端產業集聚,促進西部地區優化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創新區域經濟合作模式。以產業鏈為紐帶,促進西部地區在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物流配送等環節的協同配合,支持西部地區企業通過跨區域兼并重組實現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