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DHL幾乎是另一個翻版的百思買,過于高端而長遠的經營思路,終究抵不過原始的價格之戰。但這些外資的退走,就是民資的勝利嗎?當然不是,不刷牙的人肯定也沒有牙膏的市場,外資來早了,但我們終究是要刷牙的。
“我們在現階段不接受媒體采訪,也不會發表任何評論。”6月30日,在發表退出聲明后,面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的提問,DHL表現得依然很謹慎。
6月29日,中外運空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外運發展”)發布公告稱,其下屬中外運敦豪國際航空快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外運敦豪”)將所持有的全一快遞、中外運速遞公司及金果三家公司的全部100%股權轉讓給深圳市友和道通實業有限公司。這意味著,DHL將撤出中國國內快遞業務。
“水土不服”
資料顯示,中外運敦豪成立于1986年,由外運發展與德國敦豪(DHL)合資經營,雙方各占股50%。2009年,中外運敦豪收購了全宜快遞、中外運速遞和金果三家公司的100%股權,整合后開展中國國內快遞業務。
對于撤出的原因,外運發展將原因歸結為兩方面,一方面,國內快遞業務競爭過于激烈,外資快遞公司缺少成本上的優勢。中外運敦豪下屬開展中國國內業務的3家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末,中外運敦豪下屬開展中國國內業務3家公司累計虧損約9923萬元。另一方面,2009年10月1日修訂后的《郵政法》開始實施,配套法規、規章出臺后,對外資經營國內快遞業務的政策并不明朗。
“價格上處于劣勢,使得部分外商經營的國內快遞企業在與某些國內快遞公司競爭過程中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在目前價格仍然是重要競爭手段的國內快遞業中,部分民營企業的價格優勢非常明顯,國際物流大鱷的規范程度、服務質量優勢等尚不足以抵消其成本和價格方面的劣勢,這是根本原因。”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高級分析師梁煥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郵政法》開始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外資企業從事中國境內的快遞業務。如《郵政法》明確規定,外商不得投資經營信件的國內快遞業務,而信件等文件遞送的業務量在國內快遞中占據很大的比例,中外運敦豪國內信件等文件快遞就占其國內整體業務量的35%。
多米諾骨牌?
DHL不扛了,最終放棄了中國國內快遞業務,這種放棄會不會在這些國際大鱷間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DHL退出,對其他幾家國際快遞巨頭的影響顯然是存在的,他們面臨類似的境況。”梁煥磊表示,不過,每家公司的境遇和經營策略不同,甚至差異很大。
記者了解到,德國DHL、美國FedEx及UPS和荷蘭TNT這四家國際物流大鱷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已經相繼進入中國,但在國內快遞業務這塊一直沒有顯著發展,目前為止,仍只有DHL和FedEx兩家涉及,且成績都不盡如人意。
拿FedEx來說,其國內、國際業務的量上的比例是5∶5,但收入比是2∶8,投入大、價格低的國內業務全靠國際業務。在與中國本土民營快遞公司的“肉搏”中,它所付出的代價不光是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和精力,一直以來都以“可靠、時效”著稱的FedEx甚至還犧牲服務質量。國家郵政局3月份數據顯示,聯邦快遞的投訴率為萬分之0.017,是國際同行DHL的4倍,甚至高出了國內民營快遞順豐速運。對此,業內人士不禁感嘆,在種種壓力下的“血拼”還能扛多久?
戰略轉移
不過,外運發展認為,這并不是退縮和放棄,而是“識時務”,根據現狀調整發展戰略。DHL亞太區CEO許克威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目前國內快遞市場的競爭方式和發展環境,并不適合DHL快遞的進一步發展。但國內快遞市場是一定要切入的,但目前時機未到,當國內快遞的商業環境、法律環境等條件規范的時候,才是我們切入的時機。目前DHL將集中火力重點投資和拓展中國的國際快遞業務。”
梁煥磊一再強調,DHL退出國內快遞業務并不意味著其離開巨大的中國市場,畢竟國際快遞業務是其重要的業務組成部分,隨著國內快遞業整合和完善、國家政策放寬,DHL重返中國國內快遞市場完全可能。至于具體的途徑和方式,合資、獨資還是其他方式,有待于考慮中國政策法規的變化和其本身的經營策略。(《國際金融報》 記者史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