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互聯網和金融都不能算是新興產業,但是把互聯網和金融兩個行業疊加在一起,就產生了各種新的商業模式,就可以發生難以想像的“化學效應”。
國內的互聯網金融起步并不算晚,在2013年余額寶推出之前,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已經耗費了十幾年的時間在推廣各自的網上交易系統。網銀系統確實極大地改變了金融機構客戶的傳統習慣模式,加速了傳統柜臺替代率的上升,但是真正的互聯網金融裂變是發生在2013年余額寶的推出。
余額寶究其實質是貨幣市場基金,這并不是一個創新金融產品,國內早在2003年底就已問世,只是當它和支付寶捆綁結合之后,才被更多的投資者所了解。而余額寶的出現也實在是生逢其時,2013年整個金融市場資金面非常緊張,促使余額寶收益率基本維持在高位,高流動性、高收益率和支付寶龐大的客戶基數產生了強大的協同效應。
如果類似投向貨幣基金的寶寶類產品能夠持續保持高收益,那么也許能讓后來所謂的互聯網金融的種種丑態暴露得更晚一些。隨著2014年整個市場資金面壓力驟降、錢荒緩解,貨幣市場收益率也應聲而下,寶寶類產品收益率隨之破七、破六、甚至破五。
但是市場已經為互聯網金融貼上了“高收益率普惠金融”的標簽,為了維持互聯網客戶對收益率的預期,更多復雜的金融產品被搬上了互聯網平臺,然而銷售模式卻更為激進,風險揭示和信息披露卻越來越不透明。
首當其沖的是投資于票據的產品,然而票據類產品的表現同樣受制于市場融資利率的波動,當市場利率下降時,為了維系票據類產品的高收益,于是發行人又在基礎資產票據上面疊加了其它信用和交易工具,從而起到增厚產品收益的效果,但實際上這已經不再是當初的低風險票據類產品了,低風險的基礎資產上疊加了更多的交易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然而互聯網上的普通投資者仍然把它視作低風險產品來購買,一直到新浪微財富的票據理財產品合作方中匯在線無法兌付,投資者才驟然醒悟票據理財也有風險。
將互聯網金融的產品收益率和風險同時推向高峰的無疑就是P2P了。據網貸之家統計,全國P2P平臺共有1575家,其中2014年新上線的P2P平臺就超過了900家,而根據和訊網的數據,2014年P2P跑路平臺竟然高達287家,意味著基本平均5家P2P公司就有一家卷款跑路。所有的P2P平臺無一不是打著高收益的旗號,以及標榜著他們所謂的“安全”,而對于投資者來說,安全和跑路往往只有一秒之遙。
互聯網確實抹平了信息不對稱的障礙,所有有效的、無效的信息都可以得到快速傳播,理論上資金端和融資端可以越過中介通過互聯網直接撮合。但是隨之問題也來了:對于資金端來說,你如何知道屏幕背后產品的購買者到底是誰?你如何知道產品購買者是否正確理解了他所購買的產品?你如何知道產品購買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與所購產品是否匹配?對于融資端來說,你如何判別融資人的資質?你如何做好融資項目的實質性風控?你如何對融資項目進行貸后管理?
對于這些問題,或許大家都聽過一個統一的答案——“大數據”,這是很多貼著互聯網金融標簽的大佬機構高舉的一面旗幟。
那么問題又來了,今天的“大數據”真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了嗎?最有意思的例證就是微信推出的朋友圈廣告,騰訊號稱通過非常復雜的大數據計算得出寶馬、VIVO和可口可樂的廣告分別該定向發給誰,然而實際上這種通過大數據對用戶財力進行計算的結果是失真的,引得網上大片的吐槽。
大多數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還是不敢標榜自己大數據的,他們更多依賴于傳統的線下風險評估和控制方式,但是處于社會融資鏈條最底層的這些互聯網公司,又能拿到多少風險可控的項目資源呢?即便是遵從大數法則,把所有項目通過極致的碎片化來分散風險,那么在抵扣了投資人收益、不良資產和營銷的財務成本之后,是否還能有盈利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更常見的結果是連投資人的本金都難以覆蓋。
金融的核心在于風險管理,我國的基礎信用體系建設本身就不完善,非金融機構無論是從互聯網行為挖掘的大數據信用分析還是草根式的線下風險管理,都難以駕馭風險二字,這正是當今互聯網金融的致命之殤。
互聯網金融必須有可為、有可不為。什么樣的產品適合放到互聯網平臺去銷售、什么樣的人群才可以購買互聯網金融產品、互聯網金融產品必須符合什么樣的風險揭示和信息披露要求、什么樣的法人主體才能符合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準入、互聯網金融該匹配什么樣的監管和法律法規體系等等,這些都是需要重新定義和規范的。
對于投資者來說,永遠需要謹記的是不要被高收益率所迷惑,不要任性地以為自己不會是接最后一棒的人,不要盲目地給自己心理暗示所有機構都會剛性兌付,畢竟任何收益都彌補不了本金的損失。
來源:現代物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