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國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在上海表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ross-borderInter-bank Payment System,CIPS)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將落戶中國上海。這意味著中國距離與美元、歐元、日元比肩,擁有獨立的清算系統更近了一步。
早在2012年,中國央行就開始組織開發獨立處理境外人民幣跨境支付業務的全球支付系統,并稱將在2014年正式建立。然而由于今年以來一直未傳出進展信息,使得市場預期該系統將推后出臺,或于2016年推出,劉士余的此次表態打消了市場疑慮,并首次在公開場合明確表達CIPS會落戶上海這一信息。
目前,中國國內人民幣支付主要依靠境內跨行人民幣資金匯劃渠道——人民幣大額支付系統(CNAPS),而在跨境支付系統領域存在空白,包括人民幣在內的所有跨境支付均需要使用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系統。而由于人民幣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與跨境清算需求的進一步增加,成立由央行主導的支付系統成為了中國金融體系國際化的核心訴求之一。
“我們非常支持中國發展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系統,并希望可以與該系統合作。”SWIFT亞太區兼歐洲、中東及非洲區行政總裁AlainRaes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專訪時表示。
人民幣跨境系統的四大功能
根據央行文件顯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有四項功能:一是連接境內、外直接參與者,處理人民幣貿易類、投資類等跨境支付業務;二是采用國際通行報文標準,支持傳輸包括中文、英文在內的報文信息;三是覆蓋主要時區人民幣結算需求;四是提供通用和專線兩種接入方式,讓參與者自行選擇。
SWIFT愿為CIPS提供核心技術支持
SWIFT主要為金融機構提供安全報文交換服務與接口軟件,它于1973年成立,覆蓋200個國家7500家直接與間接會員。上述央行文件提到國際通行報文標準以及清算系統的接入方式,均屬于SWIFT全球核心業務。
Alain Raes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目前全球所有跨境人民幣支付都是通過SWIFT系統進行的,在(中國的CIPS)系統建立后我們也希望能夠盡量多地參與到全球人民幣支付系統中。”
Alain Raes認為,SWIFT在清算協議標準化、清算安全性、全球清算網絡資源以及整合上均具有重大的優勢,可以為CIPS的建立提供核心的技術支持。“我們在中國最核心的戰略即是支持中國建立CIPS,中國央行是我們最大的客戶,我們與央行常年保持頻繁的接觸。”
Alain Raes并未明確最終CIPS與SWIFT可能達到的合作程度,他表示目前央行正在進行系統搭建的最后工作。
國際金融研究中心(RCIF)研究員高蓓此前分析認為,中國未來的支付系統類似于美國,CIPS可以比照美元支付系統: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CHIPS)。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意義
雖然全球各主要經濟體都建有支持本國貨幣的核心跨境支付清算系統,如美國的CHIPS、歐洲的TARGET2、日本的FXYCS、英國的CHAPS等,但大多數系統的跨境接入與報文傳遞仍主要采用SWIFT組織提供的服務。
建立獨立的境外人民幣跨境支付業務的全球支付系統,有利于提高中國金融系統的國際化和安全性。
在最近的烏克蘭危機之中,英國以及其他歐盟國家曾經威脅將俄羅斯排除在SWIFT系統之外。
在面臨可能被踢出SWIFT的情況下,俄羅斯官員私下里強烈譴責將該國排除出SWIFT國際銀行支付系統的可能舉動,也已起草了一份法案,計劃建立一個新的俄羅斯國內銀行轉帳系統。而根據俄新社報道,中俄兩國也討論了共同建立替代SWIFT的系統。
SWIFT易受到歐盟和美國壓力的影響
盡管SWIFT是由會員銀行所有、總部位于布魯塞爾的私營機構,但其非常容易受到歐盟和美國壓力的影響。上一次,歐洲和美國對伊朗實施的金融制裁迫使SWIFT采取了行動。有海外媒體報道稱,對俄羅斯采取類似措施也在歐美制裁的候選方案之列。
對SWIFT系統的依賴性容易受制于人
原中投公司監事長、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副行長,現中國招商局集團總經理李曉鵬在今年7月的署名文章《邁向金融強國還需構建三大體系》中表示,根據《歐美融資跟蹤項目協議》的約定,SWIFT組織從2010年8月起即向美國財政部提交其金融支付報文,這威脅到成員國跨境支付清算業務處理和數據安全。
“這個系統還要依賴SWIFT組織進行跨境報文傳遞,金融信息通訊環節嚴重受制于人,存在較大安全隱患,一旦出現紛爭,很難避免伊朗銀行類似的遭遇。”
李曉鵬建議,在中國人民銀行主導籌建的CIPS系統建成之前,可同時鼓勵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發展自有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由人民銀行協調通過股權或會員結構設計、標準制定、系統聯網等方式來統籌形成幾條跨境支付清算、銀行卡交易以及全球資產托管的運營路徑,并最終納入政府主導的統一管理體系。同時也可利用這些基礎,自主研發中文支付報文信息系統,逐步降低對SWIFT組織的依賴,甚至在條件成熟時,培育可與其抗衡的組織和標準。
來源:21世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