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金融議題是李克強訪英的重頭戲。6月17日李克強出席中英全球經濟圓桌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世界銀行行長金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古里亞和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及金融穩定基金會主席、英格蘭銀行行長卡尼等出席。
英國《經濟學家》6月21日文章,原題:有關人民幣崛起的喧囂過于脫離平靜的現實
近來成為全球最大外匯市場倫敦的座上賓后,人民幣再次成為焦點。媒體的大肆宣揚源自看似蔚為壯觀的數據。自2009年中國首次宣布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來,境外人民幣存款規模已增長10倍,境外人民幣債券市場從無到有并發展至如今每月發行十多次,元還成了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
為人民幣“高大”形象推波助瀾的,是倫敦、新加坡和法蘭克福等城市正競相成為其離岸交易中心。近日有關中國建行倫敦分行擔任倫敦人民幣業務清算行的消息,就令倫敦挺起胸脯。
但倫敦的外匯交易員們不會欣喜若狂。因為無論就貿易結算還是投資而言,雖然境外使用人民幣(規模)迅猛增長,其起點卻極低。如今人民幣是全球第七大支付貨幣,而前年初僅排名第20。元占全球支付清算的份額僅為1.4%,而美元為42.5%。鑒于許多交易只是在中資企業及其香港子公司之間進行,人民幣距貿易結算貨幣的(國際)地位仍相去甚遠。
元作為投資貨幣的現狀更能說明問題。美元之所以成為全球儲備貨幣,最大賣點是美國向國際買家開放的龐大流動資產池。近年來,有關境外人民幣的報道滿天飛,但中國出售的資產極其有限。據新興顧問集團董事長喬納森·安德森估算,就可供全球投資者購買的資產而言,美國、歐元區和日本分別為56萬億、29萬億和17萬億美元,中國僅約0.3萬億美元,只能與菲律賓的比索“為伍”,僅略高于秘魯貨幣。
什么在阻礙人民幣國際化?答案是中國自身。讓貨幣走向全球,最簡單方式就是貿易逆差。這不適用于幾乎總是穩獲巨額順差的中國。但北京的策略只能走這么遠。因為收了元的外國人拿著這種貨幣做不了什么事,不由對其心生疑慮。開放資本賬戶可改變現狀。隨著北京加大改革力度,有人認為中國或將采取這類措施。但專家估測,謹慎仍將占據上風,北京會緩慢降低控制資本的壁壘而非將其拆除。這更有利于中國金融穩定,但也意味著有關人民幣的喧囂與其平淡現實之間的斷層可能繼續加大。(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