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浙商銀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黃文玲
憑借靈活的決策機制、快速的反應能力,浙商銀行不斷探索創新,將平臺化、場景化、以客戶為中心的思維理念植入產品與服務,打造跨境人民幣的“特色服務”。
商業銀行是我國跨境人民幣結算的主要推動者和參與者,它們不僅為境內外貿易投資者帶來了便利高效的結算、融資、風險管理等多元化服務,還為其業務發展特別是國際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作為一家極具競爭力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浙商銀行在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領域有哪些優勢與特色?該行推進這一業務主要有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果?今后有何規劃?就上述問題,《貿易金融》雜志近期專訪了浙商銀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黃文玲。
談及2009 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啟動,黃文玲分析說,當時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已經具備較為堅實的基礎:政策上,人民幣已實現經常項下的可兌換;實踐中,云南、廣西等省份在邊貿貿易中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已有多年,港澳地區也已開展個人人民幣業務,積累了一定經驗。同時,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市場需求也日漸升溫。早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推出之前,為推動雙邊貿易及投資、促進經濟增長,人民銀行已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阿根廷等國家央行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特別是歷經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內企業使用人民幣開展跨境貿易結算以規避美元、歐元匯率波動的需求顯著上升。跨境貿易與投資活動中,日益頻繁地使用人民幣結算的需求也是啟動試點的重要因素。“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執行計價和結算的職能,有利于企業豐富跨境結算幣種、規避匯率風險,推動對外經貿關系發展,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進而有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黃文玲如是說。
跨境人民幣業務推出十年來,人民幣從跨境貿易向跨境投融資,從結算貨幣向計價貨幣、儲備貨幣等方向不斷發展。目前,全球超過98%的國家地區已與中國內地開展人民幣結算業務,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各市場主體使用人民幣的意愿持續增強,跨境人民幣業務正煥發巨大活力。“這其中,‘一帶一路’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略,貿易、投資雙輪驅動,對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黃文玲表示,歸根結底,一國貨幣的國際化進程,還是綜合國力壯大的直觀體現。
據黃文玲介紹,近年來,憑借靈活的決策機制、快速的反應能力,浙商銀行不斷加強產品與服務創新,打造跨境人民幣的“特色服務”。
一是企業流動性服務。眾所周知,“企業流動性服務銀行”品牌是浙商銀行的一張金名片。該行將場景化、平臺化、以客戶為中心的思維,融入為企業服務的“涌金”系列池化融資平臺,從底層將結算、收匯等業務系統直連,提升服務企業的效率,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
二是跨境電商人民幣收付服務。圍繞蓬勃發展的跨境電商行業,浙商銀行運用平臺化思維,打造出集結算、融資、匯率避險、監管數據報送于一體的跨境電商綜合金融服務。其中,針對跨境電商外幣結算的風險,浙商銀行與國內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提供全流程在線處理的人民幣收付服務,極大便利了企業操作,幫助企業規避匯率風險。與某支付機構開展合作后,2019年上半年處理跨境電商人民幣結算業務上萬筆。
三是在線渠道服務。浙商銀行已實現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手機APP、智能柜員機等渠道的跨境業務全覆蓋,推出浙商交易寶、涌金全球匯、在線單證、在線融資等線上服務。以網銀在線極速開證為例,一改“企業跑銀行遞交紙質資料”的傳統進口開證方式,支持客戶7*24小時通過網上銀行以影像方式提交開證申請,業務效率大幅提升,正式推出后已服務上千家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浙商銀行始終堅持本外幣協同發展的理念,將跨境人民幣作為業務發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推動人民幣在跨境結算、貿易融資、跨境擔保、直接投資等領域的運用。
“原來本外幣分開管理、自成體系的做法割裂了企業本外幣資金的內在聯系;如今,本外幣一體化后人民幣資金與經常項下的外幣資金可以靈活、自由兌換,借助底層架構一體化,可以有效提高企業資金使用和支付的效率,體現出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黃文玲表示。
為了進一步推進人民幣跨境業務的發展,浙商銀行一方面圍繞“一帶一路”、企業“走出去”帶來的跨境金融需求,不斷加強跨境結算、擔保、投融資等產品的創新;另一方面將跨境人民幣業務作為國際結算量考核指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各分行與外幣業務同比例協調發展。
數據顯示,2018年浙商銀行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694億元,同比增長55%,遠高于國際結算量同比增幅。同時,自2018年香港分行開業后,通過境內分行與香港分行的聯動,積極推進跨境資產池、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等建設,將為企業提供更為全面的跨境人民幣服務。
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趨勢下,人民幣已經成為跨境資金流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應的,對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管理和合規經營的要求也在與日俱增。
“為此,針對跨境貿易結算、內保外貸等跨境人民幣業務,我們一方面不斷加強業務真實性、合規性的審查, 另一方面持續監測轉口轉賣等重點領域的收付款業務,細化客戶身份識別、風險分類管理、真實合規審核等要求,并密切關注人民幣結算重點監管名單企業經營情況,加強對虛假貿易背景等違規行為的管控。”黃文玲說,他們還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和客戶意愿,按照客戶幣種選擇辦理跨境資金收付業務,不主動進行匯率走勢的趨勢性宣傳,不作違背客戶意愿的錯幣種結算引導。同時在本行國際業務的各類現場與非現場檢查中,都將跨境人民幣業務作為重點內容,全面進行業務檢查與整改。
黃文玲進一步表示,浙商銀行還特別重視事前、事中的審查以及事后監察模型中的風險檢驗,特別是事前和事中一旦發現系統提示的異常數據,就及時進行動態追蹤,從源頭控制風險。
黃文玲認為,未來,全面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還需要監管層和金融機構的合力推動。
一是進一步加強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除香港以外,進一步加強倫敦、新加坡、法蘭克福等金融中心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豐富產品種類,擴大市場規模,為人民幣在世界范圍的運用創造便利。二是進一步統一本外幣跨境收付的監管職能與監管政策,使市場主體可以更加便捷地選擇本幣或外幣進行跨境收付。三是進一步拓展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的運用。2018年CIPS二期投產后,運行時間、業務模式、結算機制等均顯著提升,成為符合國際標準的重要金融基礎設施。下階段,希望進一步拓展符合要求的境內外直接參與者范圍,提供覆蓋面更廣、更為便利的跨境人民幣清算結算服務,筑造人民幣國際化的“高速公路”。
“比如,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需求層出不窮,配套的監管政策也要隨之跟上,銀行才有空間去做好業務,避免行業亂象叢生。”黃文玲認為,監管政策要隨市場而變,及時跟進,同時,政策持續性也非常必要,它能給使用者一個穩定、清晰的預期。
從商業銀行的角度,更需要隨客戶需求、市場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只有緊跟客戶需求、市場需求才能為客戶帶來更大價值。”黃文玲表示,“下一階段,浙商銀行將緊跟‘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等國家戰略,一方面練好‘內功’,加強產品及服務創新,推廣在線服務功能,在傳統貨物貿易收付基礎上,進一步向跨境電商貿易、服務貿易等領域探索推廣,不斷豐富跨境人民幣的運用場景,提升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做好市場引導,通過多種方式與企業保持常態化溝通,及時傳導政策意圖,加強風險教育,做好業務監測,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快速、健康發展。”
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推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未來,浙商銀行將利用自身靈活的機制先行先試、探索創新,在服務企業的同時加快自身的發展。據介紹,目前該行正在積極推進貿易便利化舉措試點、區塊鏈下的貿易金融試點等,為該行成為“最具競爭力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浙江省最重要金融平臺”積蓄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