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十年砥礪,歲月如歌,不忘初心,篤志前行。
2009年7月,國務院批準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標志著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正式全面推出。至2019年,剛好是10周年!十年來,人民幣跨境使用逐步擴大,已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十年間,央行間的人民幣合作框架得到優化、離岸市場熊貓債券發行規模不斷加大、離岸人民幣回流機制得到完善、“一帶一路”人民幣應用網絡日臻完善。這些都為人民幣躋身國際主流貨幣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面對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我們有必要總結過去十年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的經驗,分析現狀,對下一步發展走勢走向做出研判,并提供益于長遠發展的參考建議。
跨境人民幣業務全面啟動的背景、初衷及意義
從國際貨幣發展史可以看到,隨著一國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與經濟實力的進步,特定主權貨幣使用面的擴大具有歷史必然性。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上常年保持高速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勢必也要上升。這種影響力的上升要求人民幣通過特定的方式在不同的國家及國家之間被交易或被作為交易媒介。這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時代大背景,也是跨境人民幣業務全面啟動的歷史大背景。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隨后引起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美元與歐元等主要國際結算貨幣對人民幣的匯率出現大幅波動,如美元兌人民幣由2008年初的7.30左右貶至2009年初的6.83左右。金融危機及匯率波動給我國企業的出口帶來較大的壓力,2009年上半年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約23%。在經濟危機背景下,穩出口對國家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同時,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貿往來關系快速發展,對外貿易總量持續提升,尤其是珠三角地區與東盟國家和港澳等地的貿易體量持續高速增長,雙邊的企業都有通過使用人民幣結算以避免匯率風險的需求。因此,在這個時候全面推出跨境人民幣業務,也是為了適應國際市場形勢變化和滿足市場主體發展需求。
從短期看,跨境人民幣業務使企業能簡化外匯兌換過程,有更好的條件規避匯率風險以降低經營成本。對金融機構而言,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推出和發展為其開發更多的跨境金融產品提供了更優條件和良好機遇。如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后,部分商業銀行推出了人民幣國際信用證項下的系列產品和人民幣清算等諸多人民幣相關服務。
從長遠看,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初期發展為之后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地位的持續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早期,跨境人民幣業務規模總量并不大,但其為后續人民幣加入到國際貨幣體系,成為全球排名靠前的國際結算貨幣提供了載體和動力基礎,這給中國金融業的國際化與開放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正面影響。
未來應將重點放在產品開發、資本市場的賬戶開放上
過去十年,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國對外貿易總量得提升,這十年間,我國對外貿易總量由2009年的2.2萬億美元上升到4.62萬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7.7%,人民幣在跨境貨物貿易結算中使用占比在去年末接近13%。
但也應該看到,目前人民幣在國際上使用的占比只有2%左右,人民幣在國際上使用占比還偏低,形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兩個原因至為關鍵。
第一,以人民幣計價的跨境金融產品和金融資產總體還相對缺乏,資本市場開放程度還不夠高,導致國際上投資者依然較為缺少對人民幣計價資產投資的機會。在實踐中,除了部分國家和地區,能為境外機構或個人投資者提供人民幣金融產品投資機會的銀行或金融機構較少,且主要為中資銀行或中資金融機構境外機構。
另外,人民幣分割為離岸和在岸兩個市場,近幾年離岸市場“人民幣池”流動性不夠穩定,致使境外金融機構籌措人民幣負債價格可預期性較差,海外投資者使用離岸人民幣投資人民幣金融產品和資產的風險偏高,這進一步降低了其持有、使用人民幣的意愿。
第二,相對當前國際主流貨幣,資本賬戶下人民幣還未實現可自由兌換,加上外匯管理的存在,這都意味著境外機構對中國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和金融資產的投資所產生的收益,在跨境流動的時候會面臨一些困難。
基于人民幣在貿易活動中的貨幣中介功能已有較大進展,短期內可拓展空間相對較小,下一步跨境人民幣業務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應該將重點放在資本市場的產品開發與賬戶開放,同時逐步實現人民幣兩個市場管理的統一及可自由兌換,提高境外普通投資者投資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和金融資產的熱情。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領域開放程度的提升可能會給國內金融市場及經濟帶來一定沖擊,預計會有一定負面影響,因此在推進過程中應該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有可能適得其反。
跨境人民幣業務可能將會出現“盤整”現象
當前跨境人民幣業務呈現出“態勢良好,整體徘徊”的特點,至少在短期內,該特點會繼續延續。
盡管貿易摩擦的存在,支撐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的基本面依舊良好,保障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的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在原有基礎上出現倒退的情況概率不大。
基本面方面,2019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使用人民幣計算比重和絕對規模繼續增長,而對外貿易也未出現下降,而是略有增長。從國際上看,美元降息的概率增大,人民幣匯率預計將保持平穩。這都為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提供了一個好的外部環境。金融基礎設施方面,隨著人民幣全球清算網絡搭建工作的順利開展,中國與海外資本市場交易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支持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的金融工具日益豐富,跨境人民幣資金池、境外人民幣計價債券、離岸原油期貨人民幣業務等金融產品不斷涌現和成熟。
但鑒于我國經濟貿易結構還需繼續調整,人民幣的國際結算中絕對占比和國際化程度還有待提高,跨境人民幣業務短期內實現重大突破的可能也比較小,有較大可能在現有水平上進入徘徊狀態。
首先,中國對外貿易體量對跨境人民幣業務的貢獻度還有待提升,尚不足以單獨撐起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的重任。
2018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約4.62萬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一。但中國對外貿易中使用的主要結算貨幣并不是人民幣,中國龐大的貿易體量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依舊需要繼續增強。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出口的產品核心科技含量不足、可替代性較高,導致在國內出口商與境外進口商在結算幣種談判時并無優勢。沒有更龐大的人民幣結算量作為前提,會增加跨境人民幣業務未來發展的難度。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已全展開,可產業升級及對全球貿易價值鏈條位置的調整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較長時間的耕耘才能見效。
其次,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與現存主國際貨幣仍尚有較大差距,預計難以在短期內實現重大突破,這一定程度上會制約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的速度。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最新數據,人民幣目前為國際支付第五大最活躍貨幣。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中的份額排名在過去兩年中未發生變化,依舊為第八位,比率微增至1.25%。
與之相對比,2019年,排名第一的美元在上述指標為45.83%,排名第二的歐元則是33.1%。這種差距并不容易逾越,因為無論是企業還是金融機構,改變主要支付方式都意味著風險的增加,在無特殊因素的情況下,企業和金融機構并改變現有貨幣敞口的動力。而跨境人民幣業務與人民幣國際化是緊密相關的,這很可能導致跨境人民幣業務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很可能會一直在當前的位置和水平上下波動,形成“盤整”現象,根本性的突破暫不會發生。
從相關數據也看到,2019年以來,人民幣一直保持國際支付第五大活躍貨幣,國際支付份額在1.15-1.25之間漲跌互現。國際支付份額的穩定實際就預示著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總體穩定。
最后,從根本上講,全面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需要建立更開放的金融市場,這也是必由之路。具體包括實現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人民幣利率和匯率完全市場化、進一步解除跨境投資限制等。這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和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應該穩扎穩打,積極平衡好發展和風險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