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EC導語:
“火上澆油”、“火燒連營”、“煽風點火”、“落井下石”……,這不是在講春秋,也不是在說三國,這是近期媒體對國際評級機構一系列的形容與概括。在歐債、美債危機不斷,全球經濟狀況頻出的多事之季,國際評級機構的這“全掛子”武藝,讓原本就風云多變的金融市場愈加撲朔迷離。
惟恐天下不亂
評級機構煽風點火 歐債危機“火燒連營”
全世界都看到歐洲領導人在為歐債危機努力著,為解決歐債危機四處滅火。但是三大評級機構為了美國的利益,無視歐洲的努力,繼續在那煽風點火,為禍歐洲。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北京時間7月13日凌晨宣布,將愛爾蘭政府外幣和本幣債券評級由“Baa3”下調一檔至“Ba1”的垃圾級,評級前景為“負面”。愛爾蘭由此成為繼葡萄牙和希臘后,第三個評級跌入“垃圾級”的歐元區成員國。
就在上周(7月5日),穆迪剛剛將葡萄牙評級連降4級至“Ba2”的垃圾級。此前,三大評級機構輪番威脅下調希臘、意大利甚至比利時等多個歐元區成員國評級。評級機構對歐元區“狂轟濫炸”,客觀上致使歐債危機幾度升級,引發歐元區當局不滿。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稱,歐盟對愛爾蘭評級遭降表示很遺憾。穆迪此舉與近期愛爾蘭的一系列經濟數據不相稱,數據顯示,愛爾蘭2011年能夠實現GDP增長,愛爾蘭政府也已顯示出實施財政緊縮計劃的決心。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委員、奧地利央行行長諾沃特尼表示,“評級機構加重了歐債危機,沒有這些機構,金融市場照樣可以運轉”,而評級機構未就其所使用數據的準確性給出任何解釋。目前,歐盟正考慮制定評級機構相關法案,加強對評級行為的約束。
美國債務談判難破糾結 評級機構“火上澆油”
就在美國的決策者們在削減開支和加稅等關鍵問題上各執己見,白宮和國會針對債務上限的談判劍拔弩張的時侯, 評級機構仍在不斷向美國施壓。穆迪公司7月13日宣布,將美國國債的3A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因為該國出現違約的風險正在加大。同日,中國評級機構大公國際也宣布,將美國的主權債務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就在今年4月18日,標普也曾宣布,把美國的評級展望調整為負面,意味著可能在12至18個月內調降該國評級。
從地方債到銀行業,評級機構“做空”中國
國家審計署披露了地方政府債務審計結果后,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就給出一份報告稱,約有3.5萬億元中國地方政府債務沒有在國家審計署報告中提及。同時,穆迪表示,考慮到目前尚無解決該問題的明確計劃,中國銀行體系的信用展望可能會轉為負面。
7月11日,穆迪又用一個“紅旗”測試系統,對61家中資非金融企業全面審查,并點名西部水泥等6只“高危”民企股份。緊接著,這些個股大幅下挫。這也是一年多來,做空中國的新一輪高潮。
評級機構,是在預言危機,還是在制造危機?
在希臘債務危機一步步升級并演變成歐洲債務危機的整個過程中,評級機構的作用招致歐盟的強烈不滿。債務危機的每次加劇背后似乎都有評級機構的影子,評級機構每次調低歐元區國家主權信用評級都會在金融市場上掀起一番不小的風波,對市場信心構成沉重打擊。
評級機構是在忠實履行職責、提醒投資者注意相關風險,還是在推動危機升級?盡管這一點尚難定論,但歐盟內部要求加強監管的呼聲卻日益高漲,畢竟評級機構在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實在太大,而且一貫以來,評級機構在對錯綜復雜的金融產品進行評級時就缺乏透明度,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難免讓人心里不踏實。
大西洋兩岸的這場“評級戰”凸顯了國際社會對三大評級機構信譽的質疑。許多專家指出,雖然不能對這幾家評級機構的信用評判記錄一概否定,但近年來它們多次失語甚至誤判卻是不爭的事實。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三大評級機構無一發出預警。2008年,三大評級機構不僅再次表現“麻木”,反倒將引發國際金融危機的美國次貸機構的信用等級評為最高級,結果造成了推波助瀾的惡劣效果。
三大評級機構使用的評級模型的科學性令人懷疑,靠“發行人付費”的經營之道也存在利益沖突之嫌。
歐洲中央銀行一名高級官員說,信用評級機構錯誤地調低一些國家主權信用評級,給金融秩序“添亂”,而各國央行過于依賴這些評級機構。
歐洲央行理事會成員、法國央行行長克里斯蒂安 努瓦耶在參加一次會議時說,多家評級機構在評定希臘等一些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時經常犯錯。
當市場遭遇恐慌情緒、而所涉及政府在信用方面并未發生變化時,評級機構卻選擇調低這些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以愛爾蘭為例,政府過去3個月至9個月內信用沒有發生變化,可是仍然遭遇降級。
評級機構“從市場獲取信息,卻沒有向市場提供信息”,“對我們而言,這當然是個大問題,因為這種事情總是發生在錯誤的時候。”
評級機構:披著經濟“羊皮”的陰謀家,還是穿著學術外衣的投機客?
20世紀70年代,評級機構的業務運營模式和現在大相徑庭。需要評級的投資機構需要付費訂閱評級機構的服務。后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決定,評級機構應該更多地服務于公眾利益,并隨即修改了評級行業的商業模式。于是,公司不再花錢訂閱評級服務,而是為自己的債務評級支付費用。事后看來,這是證券交易委員會有史以來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
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網站曾發表題為《美國的各種評級機構是如何將若干國家從地圖上抹去的》的文章說,標準普爾、穆迪、惠譽等美國信用評級機構已失去獨立性,成為為政府和大公司服務的工具,其活動旨在追逐利潤,其數據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影響各國穩定。
文章指出在全球經濟體系(不包括俄羅斯)中,早就存在一些“粘附魚”,利用對銀行、企業、地區甚至國家的所謂評級進行投機,他們叫賣著用科學研究包裝的商品,那只是狡猾的金融工具模型,毫無用處,但卻寄生于西方經濟,并能夠成為壓制非西方經濟競爭者的重要政治工具。
《紐約時報》曾這樣描述評級機構的行為,“一批來自華爾街的分析師統治了世界,那里有穆迪公司的本部”。美國電視節目也調侃說,只有五角大樓是評級機構的直接競爭者,它可以用轟炸機將整個國家從地球上抹去,而穆迪公司只要通過降低主權債務評級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15年前穆迪公司給韓國最高的投資評級,此后韓國就陷入了極為深刻的危機。2003年春,德國公開指責美國評級公司蓄意降低德國公司的評級,因為美國與歐盟在伊拉克問題上有矛盾。
最近這次金融危機也暴露出問題。美國安然公司破產,而該公司一直被標準普爾授予最高評級,于是標準普爾的領導人不得不去白宮說明問題。美國參議院的調查表明,美國的兩家最大評級公司標準普爾和穆迪公司由于有意隱瞞在貸款方面的欺詐,并因此得到客戶的獎金。而銀行的欺詐行為恰恰促成了金融危機的形成。2008年10月美國議員沃克斯曼說,信貸評級機構的歷史就是鑄成大錯的歷史。但這并不是它們的判決書。
誰都沒有想過,之所以有評級機構最初只是為了解決一個最簡單的問題:誠實地尋找誠實的伙伴。
德國漢堡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托馬斯 施特勞布哈爾日前要求剝奪評級機構的影響力。他說,美國的評級機構對歐洲完全不適用,是對穩定的威脅。他相信,擺脫這些私人公司統治的歷史時刻已經到來。施特勞布哈爾認為,美國把國家和公司支付能力的評價強加給歐洲。它們的數據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制造出新的問題,如將希臘的債務評級一下降低3檔。標準普爾的這種做法也引起新的大規模群眾抗議,使破產傳言滿天飛。
讀者也許會表示反對,惠譽國際評級公司表示,如果美國不減少自己的國債的話,它的主權評級可能會下調。難道這不是對世界經濟表現出的誠實和負責任嗎?自己想想看,惠譽是按照誰的命令來壓美國外債不斷增長的趨勢的。這樣做可以使美國在國外出售自己的債務,用點兒紙張和油墨印制債券就可以解決自己的財政問題。同時美國的預算,包括軍費,可以繼續膨脹,可以沒完沒了地增加。
忍無可忍,無須再忍
德呼吁反評級機構“壟斷”
穆迪曾于7月6日,一天內將葡萄牙國債評級連降4級,從Baa1降至Ba2的“垃圾級”。今年被降級的歐洲國家還包括意大利、希臘、西班牙、愛爾蘭,歐盟近日就猛烈抨擊評級機構的行為有失公允,直指其決定助長市場投機,巴羅佐又批評沒評級機構來自歐洲,可能對歐洲的評估存在偏見。德國財長朔伊布勒更呼吁,限制評級機構的“寡頭壟斷”。
歐盟委員會金融服務委員米歇爾.巴尼耶稱,近期評級機構接連下調歐元區成員國評級,是引發歐債危機升級的主因,此舉令全球金融市場劇烈動蕩,歐盟擬加強對評級行業的監管,未來可能要求評級機構在公布主權評級調整前,必須披露其所使用的數據及相關分析報告,以增加透明度。
歐盟或立法規限評級機構
巴尼耶稱,上述措施可能會被寫入歐盟相關法案,該法案旨在加強對評級機構的控制。有關法案可能還允許投資者,在評級機構出現疏忽或違反操作規定時起訴有關機構。此外,歐盟也將削弱評級機構的參考作用,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強自主風險評估,避免市場邊性依賴信用評級機構。
EC資料:三大評級機構
目前國際公認的專業信用評級機構只有三家,分別是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國際。
1、穆迪(Moody)公司的創始人是約翰 穆迪,他在1909年出版的《鐵路投資分析》一書中發表了債券資信評級的觀點,使資信評級首次進入證券市場,他開創了利用簡單的資信評級符號來分辨250家公司發行的90種債券的做法,正是這種做法才將資信評級機構與普通的統計機構區分開來,因此后人普遍認為資信評級最早始于穆迪的鐵道債券資信評級。1913年,穆迪將資信評級擴展到公用事業和工業債券上,并創立了利用公共資料進行第三方獨立資信評級或無經授權的資信評級方式。穆迪評級和研究的對象以往主要是公司和政府債務、機構融資證券和商業票據,最近幾年開始對證券發行主體、保險公司債務、銀行貸款、衍生產品、銀行存款和其他銀行債以及管理基金等進行評級。目前,穆迪在全球有800名分析專家,1700多名助理分析員,在17個國家設有機構,2003年評級和分析的債券總額超過30兆美元,其股票在紐約證交所上市交易(代碼MCO)。
2、標準普爾(S&P)由普爾出版公司和標準統計公司于1941年合并而成。普爾出版公司的歷史可追溯到1860年,當時其創始人普爾先生(Henry V. Poor)出版了《鐵路歷史》及《美國運河》,率先開始金融信息服務和債券評級。1966年標準普爾被麥克勞希爾公司(McGraw Hill)收購。公司主要對外提供關于股票、債券、共同基金和其他投資工具的獨立分析報告,為世界各地超過22萬多家證券及基金進行信用評級,目前擁有分析家1200名,在全球設有40家機構,雇用5000多名員工。
3、惠譽國際(Fitch)是1913年由約翰 惠譽(John K.Fitch)創辦,起初是一家出版公司,他于1924年就開始使用AAA到D級的評級系統對工業證券進行評級。近年來,惠譽進行了多次重組和并購,規模不斷擴大。1997年公司并購了另一家評級機構IBCA,2000年并購了DUFF & PHELPS,隨后又買下了Thomson Bankwatch,目前,公司97%的股權由法國FIMALAC公司控制,在全球有45個分支機構,1400多員工,900多評級分析師,業務主要包括國家、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機構融資評級,迄今已對1600家金融機構、1000多家企業、70個國家、1400個地方政府和78%的全球機構融資進行了評級。
自1975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認可上述三家公司為“全國認定的評級組織”或稱 “NRSRO”(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后,三家公司就壟斷了國際評級行業。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報告,在世界上所有參加信用評級的銀行和公司中,穆迪涵蓋了 80%的銀行和78%的公司,標準普爾涵蓋了37%的銀行和66%的公司,惠譽公司涵蓋了27%的銀行和8%的公司。每年的營業收入穆迪約15億美元,標準普爾為10多億美元,惠譽國際為5億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