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常見保險騙局之“假保單陷阱”曝光案例:
2008年11月14日,云南籍旅客梁玉祥、朱光菊夫婦通過攜程網訂了兩張11月18日從海南三亞返回昆明的機票及兩份某保險公司的交通工具意外傷害保險。機票和保單皆是從攜程網的合作方——三亞辰龍航空售票有限責任公司取得。
但梁玉祥夫婦拿到保單后發現保險期限僅18日一天,航班卻是18日23時05分起飛,19日凌晨0時55分抵達昆明,航程跨越兩天。梁玉祥認為該保單有假,在與攜程網等有關各方交涉未果的情況下,梁玉祥選擇訴諸法庭。
2009年2月20日,攜程從平安保險總部得到證實——該兩張航意險保單確屬偽造保單。在此事件中,攜程的合作機構——三亞辰龍的工作人員擅自向三亞禧嘉航空售票中心購買了偽造的保單提供給客人。隨后,海南保監局下發行政處罰決定書,吊銷了三亞辰龍航空售票公司的保險兼業代理許可證。
案列分析:
“假保單”是保險騙局中最常見的陷阱之一。一般而言,常見的假保單多以車險為主,個別也涉及航空意外險、短期意外險等險種。
在通常情況下,假保單的詐騙主體主要為不具備保險專、兼業代理資格的機構或個人非法銷售,多以利用職務便利或IT技術對真保單掃描件進行涂改制作或直接發送虛假電子保單。
這類假保單通常保單號、流水號等編碼規則與公司真實保單相近,單純從外觀看較難辨別。如投保者在保障期未出險,甚至可能全然不知自己曾被假保單坑過。
支招提示:
目前保險公司銷售的保險出具保單主要有三種:紙質保單、保險卡、電子保單。在收到保單后,投保人應在第一時間仔細查看,確認保單所示條款是否與自己投保前了解的產品條款一致,查看是否有保單號、險種名稱、保單生效時間、保險期限、保險金額、被保險人姓名及身份證號等關鍵內容,看清楚保險公司名稱,查看保單印章是否清晰,是否印有該公司的客服電話和保單查詢方式,如保單信息不詳或對保單真實性存疑,可直接撥打相應保險公司電話進行保單驗證。
常見保險騙局之“網絡李鬼”曝光案例:
據遼沈晚報報道,2015年10月,該市市民崔先生通過保險公司的網絡保險商城投保了一份家庭財產險。由于崔先生家住在鐵西區大西街的老房子內,冬季暖氣試水時,暖氣管道出現漏水的情況,淹壞了崔先生家中的地板,且造成了鄰居家的部分損失。
事發后,他第一時間想到了自己網上購買的“家財險”,并按照網站上的報案電話打了過去,但一直無人接聽。
崔先生心里沒底,又通過另行查號與保險公司取得聯系,但卻被告知該公司壓根沒有崔先生的保單,崔先生投保的網站實為“山寨貨”,網站里面的內容和正規保險公司的網站頁面相似,但是域名卻不同。崔先生所支出的300多元保費由此打了“水漂”。
案例分析:
近年來,隨著網絡投保的逐漸普及,利用網站進行保險欺詐的行為也出現上升趨勢。一些釣魚網站通過以假亂真的網頁克隆以及競價排名出現在相關同類網站的搜索推薦中,欺騙消費者騙取保費及賬戶資金,還有部分山寨網站竊取消費者信息用作他途,常常令缺乏警惕性或辨識能力的投保者防不勝防。
支招提示:
網絡投保最重要的是選對渠道。在具體的“網投”選擇上,消費者宜選擇公眾認可的知名網站,可以嘗試在“中民保險網”、“慧擇保險網”以及“天貓”等知名的第三方保險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綜合搜索,以此節省時間與精力。
另一方面,大多數正規的大型保險公司也都在官網上開設了保險產品的在線銷售渠道。相關人士提醒消費者,網絡投保一定要通過正規的官方或代理渠道下單。為最大程度降低環節風險,盡量到各保險公司的官方網站進行購買是最為安全的方式。
此外,在投保前,通過瀏覽器搜索網站的消費者還應注意觀察網站的名稱、域名、網頁展示、網站功能,如有疑問可通過撥打保險公司客服熱線等方式為網站驗明“正身”。
常見保險騙局之“銷售誤導”曝光案例:
案例分析:
支招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