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來源: ipo觀察
最近以來,險資在資本市場屢屢攪起大波瀾,頻頻舉牌上市公司,涉及的金動輒幾百億,其出手之闊綽以及頻率之高,在中國A股市場堪稱前所未有。從萬科到南玻,再到伊利和格力,險資所到之處無不一片驚濤駭浪,引起業界的高度關注,甚至連中國建筑這樣的巨無霸都難逃毒手。在看熱鬧之余,似乎有必要問一句:這些險資如此野蠻頻繁的舉牌上市公司,他們到底想干什么?他們的所作所為又會對未來的市場形成怎樣的影響?
為了攻打萬科,前海人壽和其它寶能系戰友共消耗了約300億的彈藥,如果不是王石的拼命抵抗以及半路殺出一個更有錢的許家印,這個數字只怕還會有大幅增長的空間;為了吃掉南玻并訓服格力,前海人壽與共眾戰友們再度分別猛砸近約50億和60億元。
從這些險資的出手力度來看,如此不顧風險不計代價,絕不是沖著目標公司未來的長期實業經營利潤去的,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目標公司董事會內的話語權甚至是公司控制權。關于這一點,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以前海人壽為代表的寶能系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們入主萬科、南玻已經不是單純的財務投資那么簡單,他們的目的就是實現對目標公司的控制,為達目的,哪怕與目標公司管理層和創業團隊徹底決裂也在所不惜。而且對于陽光保險來說,舉牌吉林敖東和伊利股份的意圖,不出意外的話,也是沖著他們兩家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席位而去的,這種判斷或許很快就能得到驗證。
分析下來,不外乎幾種原因,首先險資介入的時間正是A股相對低點,這時候從二級市場購入股票的話股價相對比較低,其付出代價和成本相對也較低;其次,險資介入的都是那些現金流充裕,成長前景好又相對成熟穩定的企業。而只有謀求控制權,才能實現險資利益的最大化。但資本玩家這種玩法很可能會讓真正懂得行業管理和運營企業的實業家們在苦心經營多年后不得不因為資本的力量黯然離場,真正傷害的是腳踏實地的企業家精神。而對于險資攪亂市場,試問:如果A股市場上都是靠搞點新概念、玩點花樣或有靠資金推動來促進一家公司的股價又好又快地“發展”的話,誰還會把心思放在公司的實際業務經營上?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險資這種不顧后果的野蠻打法,傷害的不僅是實業精神,同時更傷害了企業家的創業積極性。
帶領南玻團隊一路風雨走過來曾南已經淪為資本刀俎之下的魚肉,最終無奈選擇出走南玻,令市場一片唏噓。如今在野蠻人兵臨城下之際,王石和董明珠的地位同樣也汲汲可危,同病相伶,作們萬科和格力當之無愧的教父級人物,他們還能扛多久目前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從前幾者的命運來看,對所有干實業的企業家們都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存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目前缺的,不是資本,而是缺乏好企業、好品牌。金雞、中華、統一融化油、美加凈、小護士、大寶、樂百氏、非??蓸?、天府可樂,他們曾經哪一個不是耳熟能詳的大品牌?但是現在這些品牌在一個個消亡。而在在這背后,資本對品牌的垂涎、陰謀和惡意獵殺,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企業家含辛茹苦、經過辛苦培育成長壯大的企業和品牌,被以險資為代表的野蠻人一夜摧毀,那是對企業家多大的不尊重,對企業家精神多大的不尊重?
前海、陽光保險等險資頻繁在二級市場舉牌,有的追求短期利益快進快出、擾亂股價;有的撤換管理層,肆意插手攪局企業經營。如果放任保險資金任意流動,肆意干擾實體經濟正常運轉,勢必會對中國經濟造成更大困擾。
對于險資這種有恃無恐的冒進,保監會副主席對外公開放風,將來有可能會對險資的激進投資進行適當干預。實際上,這個問題保監會不能只說不練,需要有切實的舉措制止惡意舉牌行為,包括證監會甚至更高一層的國務院都應該要警惕這種惡意舉牌行為。南玻的悲劇已經發生,萬科也在與野蠻人抗爭過程中元氣大傷,丟掉了其行業龍頭老大的位置,而格力和伊利這兩大領頭羊,會不會也因類似的原因受到沖擊?難道一定要接著再犧牲掉格力和伊利這兩大金字招牌,傷害到像王石、董明珠、潘剛這樣有創業精神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引起保監會等監管機構的重視?從長遠來看,對險資的出格行為進行適當的必要干預,不僅事關投資者保護問題,更事關企業家精神和實業精神保護以及創業環境凈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