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目前,我國農業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對于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農機化戰略意義重大
世界上已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國家的經驗表明,實現農業現代化,首先要實現機械化。因此,發展農業機械化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因素,是農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繁重的體力勞動、高成本、低效益向解放生產力、低成本、高效益轉變的重要手段。
現代農業靠科技,而農業機械化是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的重要載體。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節水灌溉、精量播種、設施農業、高效收獲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只有以農業機械為載體,通過機械的動力、精度和速度才能達到。
農業機械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三農”工作中,增加農民收入是首要任務。發展農業機械化,能夠減少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生產條件,做到人工所不能達到的現代農藝要求。全國有4100萬農機手從事農機服務作業,農機服務利潤1087億元,每人獲得2651元的純收入。2007年,新疆有農機從業人員47.9萬人,農機服務利潤23.7億元,人均4951.98元。農機戶還有土地、畜牧業、林果業等經營收入。僅農機服務收入這一項就高于新疆農民人均1768元的純收入。據筆者調研,一個農民經營土地,種植棉花20畝(目前新疆種植業中棉花效益是最好的),扣除成本每畝收入最多500元,共1萬元。投資10萬元買一臺80馬力拖拉機,享受補貼3萬元,除去一切費用每年最少獲得純收入3萬多元,2-3年可收回投資成本。拖拉機正常使用年限10年左右,收回成本后連續幾年可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既是農民的愿望,又是黨和國家的發展目標。從目前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形勢看,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先進生產力的體現形式,是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體現了馬克思指出的“只有機器價值和它所替代的勞動力價值之間存在差額的情況下,才會使用機器”這一經濟原理。
發展農業機械化有利于促進農業傳統耕作方式的變革,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使用農業機械參與鄉村道路建設、水利建設,將有效地推動村容整潔;發展農業機械化,帶動農民素質和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促進鄉風文明。農機戶作為新型農民的代表,已成為致富奔小康和建設新農村的帶頭人。
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呈明顯加快趨勢。根據農業部統計,2006年,2.1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其中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壯年。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越來越多的是婦女和中老年,對農業生產的某些環節無力顧及,經營粗放,許多農業新技術無法實施,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得不到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趨勢,將伴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勞動力轉移帶來的不是表面的、局部的、暫時的,而是深層次的、全面的、長期的。緩解農業生產中勞動力的結構性、區域性、季節性短缺的突出矛盾迫切需要農業機械化,以進一步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拉動農機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鋼鐵、能源、化工等產業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拉動作用。
農機化事業快速發展 新疆貢獻突出
黨中央國務院從2004年至2009年的六個“中央1號文件”相繼闡述了農業機械化在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為核心的農業機械化法律法規體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各地有關配套規章相繼出臺,標志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促進、依法管理的新時期。
以農機購置補貼為核心的農機化扶持政策有了穩定突破。2004-2008五年間,中央財政共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9.7億元,中央資金拉動比例達1∶5.35,相當于國家投入100億元,可直接形成農機工業銷售產值635億元。2009年國家安排購置補貼資金130億元,是2008年的3.25倍,農機產業鏈條長,對整個機械制造、鋼鐵等產業有較大的拉動作用,近年來農機工業年均22%的快速增長,就是很好的例證。
新疆在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新疆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非常適合于發展農業機械化。新疆地區水土光熱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積溫高,無霜期長;土地資源相對較多,人均耕地3.4畝,為全國人均耕地的2.3倍,而且隨著加大水利建設,可利用耕地仍有望增加;從1936年開始就引進農業機械,農業機械化歷史較長,在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凸顯出以下幾個亮點:
1.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快速提升。2008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056.05萬千瓦,較2003年增長40.3%,高于全國同期增幅4.3個百分點;拖拉機擁有量達48.5萬臺,較2003年增長43.9%,其中大中型拖拉機達14.8萬臺,較2003年增長1.64倍,小型拖拉機33.7萬臺,較2003年增長20.3%,分別較全國同期增幅高0.18倍和1.5個百分點;較為突出的是100馬力以上拖拉機達4364臺,較2003年增長4.3倍,配套農具達76.86萬臺(架),較2003年增長49.2%.
2.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顯著提高。2008年農業機械化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7.6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2.62個百分點,較2003年增長6.92個百分點。
3.農業機械化服務領域不斷拓寬,作業水平不斷提高。新疆農業機械化事業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發展,在糧食、棉花等大宗作物基本實現機械化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更新提升糧食機械,穩步發展棉花機械,積極發展畜牧業機械,加快發展林果業機械。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農業從業人口比例繼續下降。農牧業生產和廣大農牧民通過發展農業機械化,獲得越來越多的效益和實惠,形成了農牧業生產離不開農業機械,農民增收靠農業機械,農業機械化促進農牧業增收增效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