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中國醫藥集團(下稱國藥集團)重組中國生物技術集團(下稱中生集團)進入倒計時,重組方案獲得國資委批準,并已上報國務院。上周,國藥集團內部人士證實了這一消息,并稱“很快就有結果”。
本報獲悉,重組完成后,中生集團將整體并入國藥集團。國藥集團還可能在年底前完成對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 (下稱上海醫工院)的重組。屆時,國務院國資委旗下的三家醫藥央企將變為一家。
年營業收入超過500億元的國藥集團將就此確立 “央企醫藥平臺”的地位。有關專家稱,未來幾年,中國醫藥產業將形成以國藥集團、華潤集團和上實集團為主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醫藥央企三合一
9月1日,位于北京市惠新東街4號的中生集團,絲毫未見被重組的跡象。該集團總經理辦公室副主任劉大為說,兩個月前很關注,現在已經習慣了。
中生集團是生物技術行業的龍頭老大,2008年實現營業收入49億元,資產總額超過76億元,凈資產38億元。在很多分析人士看來,中生集團有談判的籌碼,兩者的結合應該算是“兩情相悅”,阻力相對較小。
據悉,整體并入后,中生集團將成為國藥集團的第八個業務板塊,直接彌補國藥在工業上的短板。目前,國藥集團業務涉及醫藥流通、醫療器械、展覽會展、工業生產等板塊,不過最強的仍是醫藥流通(以國藥控股公司為主),占集團收入80%以上。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說:“兩者整合是個好的想法。”不過他同時表達了擔憂:國藥集團是以做流通起家的,在生物技術等相關行業經驗的欠缺將是個考驗。
國藥重組的第二步是上海醫工院。上海醫工院創建于1957年,是央企中唯一的醫藥科研院所,主業是創新藥物的研發、藥品生產、銷售,研發力量全國首屈一指。旗下擁有六大科研部門、一批國家級中心重點實驗室、一個控股公司和一個藥學院。2008年營業收入為9.1億元,實現利潤1.47億元。
據透露,國務院國資委最初的想法是將國藥集團、中生集團、上海醫工院一次性完成重組,不過,上海醫工院部分人士對這一構想持有異議。一位知情人士說,上海醫工院管理層找到上海市政府,希望上海醫工院歸為地方管理。
而上海市政府也正有此意。上個月,上海市政府發布了未來三年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提出2012年達到2000億元的目標。為此,上海市政府傾向于將上海醫工院納入其醫藥產業版圖。
此前,另一家央企通用技術集團也曾表達了重組上海醫工院之意。本報獲悉,雙方有過密切接觸,但最終沒有結果。在國資委的主導下,上海醫工院與國藥集團的重組提上了日程,重組方案幾經討論修改。
“至于怎么合并,做到1+1>2,在這個討論中,大家的認識還不是完全的統一。”9月2日,上海醫工院黨工部一位負責人說,“現在醫工院的立足點很明確,就是不管外面怎么說,還是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
一位知情人士稱,考慮到醫藥行業分散度比較大,像上海醫工院這樣的綜合性科研院所,自主創新能力比較強,歸到哪里都要慎重。
據悉,國資委官員不久前曾表態,對上海醫工院重組 “會給點時間”。目前,由國藥重組上海醫工院已成定局,但具體時間安排尚未確定。不過來自國藥集團的消息稱,重組將在年底前完成。
屆時,國藥集團將確立其央企醫藥平臺的地位,并繼續扮演產業整合者的角色。
為什么是國藥
三年前,華潤集團曾被業內普遍認為是央企醫藥平臺的不二之選。
在國務院國資委旗下的央企中,國藥集團、中生集團和上海醫工院完全是醫藥資產,華潤集團、通用技術集團也將醫藥作為主業之一,另外中國新興集團也有少量醫藥資產。
2006年11月,曾經是醫藥業、紡織業雙冠王的華源集團,經營不善,陷入困境。華潤集團臨危受命重組華源。次年3月16日,國資委發布通告,再次選定華潤集團為三九集團重組的戰略投資者。同為央企的三九集團彼時已是個資不抵債的“爛攤子”。
當時,華潤總資產1500億元以上,發展勢頭強勁。其時,國資委正在著力推進央企資產重組,華潤兩次被國資委選定重組醫藥央企,業內人士頗多遐想,認為國資委將以華潤作為央企醫藥平臺。
不過,國藥集團也早有建立央企醫藥平臺的設想,并向國資委提出了相關建議。國藥集團企劃部主任朱京津說,央企第一例重組就是國藥集團和中國藥材集團,這是國資委對196家央企整合時的第一家,在當時很引人注目。而且,在機制上,國藥集團作為第一批7家央企董事會試點企業之一,進行了很多的探索。
今年6月11日,國資委任命宋志平擔任國藥集團董事長,這也是國資委首次采用在職央企領導人出任另一家央企的外部董事、董事長。宋志平同時還擔任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以對水泥產業的大規模整合聞名。2007年以來,中國建材先后聯合重組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和湖南等地的30多家水泥企業,水泥產能從2006年上市之初的1000萬噸躍升至1.2億噸,約占全國市場份額的9%。
這項任命也透露了國資委的意圖。在當天的國藥集團領導干部大會上,國資委企干二局局長姜志剛說,國資委堅決支持國藥集團建立央企醫藥平臺的設想和建議。
姜志剛表示,國資委選擇宋志平掌舵國藥集團,也是因為宋對推進企業重組有經驗,“中國建材集團和宋志平同志有著成功改革重組的經驗,有利于國藥集團下一步的重組與發展”。
目前,通用技術集團已和中國新興集團達成重組協議。新興集團的子公司新興醫藥股份公司在血漿制品上很有優勢,與其聯姻的通用技術在進出口貿易上優勢明顯。不過,醫藥產業經濟專家黃丁毅說,通用技術的醫藥資產要看未來的發展前景,如果不怎么好的話,要么自己主動剝離,要么會被國資委被動整合到國藥集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