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報告指出,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資訊科技和軟件外包產業保持了迅速增長勢頭,2001年~2006年復合增長率超過50%,2006年市場規模達14.3億美元。現時的內地服務業外包市場重點是軟件外包(ITO),但業務流程外包(BPO)正急起直追,2006年BP0合同執行金額達..8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了63.9%。
報告坦言中國在承接服務外包上有一定優勢。首先,中國已成為全球制造中心,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對各種生產性服務需求旺盛;其次,作為主要軟件基地,中國擁有全球一流的電訊、電力基礎設施和豐富的人力資源;此外,中國政府亦制定了鼓勵服務外包企業發展的許多優惠政策;最后,與發判國的巨大成本差異,主要是工資水平上存在的差距,強化了中國在外包成本競爭方面的優勢。
不過,中國在承接服務外包上也面對很多挑戰,如在整體服務業市場體制、政策軟環境與行業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措施不力,缺乏行業中高端人才,多數服務供應商缺乏核心競爭力及其與之相關的技術能力、管理水平、國際知名度、市場開拓和自主接單能力等。報告強調這些挑戰有不少可通過加強內地與香港業界合作而得以改善。
在過去數年里,香港的外包服務活動持續增加,外包服務供應商在處理跨國企業業務上累積了大量經驗。作為亞太區深受歡迎的服務外包交付中心,香港的優勢包括擁有世界級的電訊及資訊科技基礎設施,而資訊自由流通程度在全球亦數一數二;此外,香港與國際社會聯系密切,香港的業務流程及資訊科技外包企業和人才得以有機會接觸國際營商典范及理念并從中學習,繼而為客戶提供具國際水平的系統設計、項目管理、支援服務和卓越的外包方案。
當然,香港也面對成本相對高與外包企業規模比較小的實際。伴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不少香港外包服務商近年開始將部分工序遷往廣東省內以節省成本。深圳、廣州和珠海都是香港供應商開展方案交付活動的熱門地點。
報告稱,香港是一個享譽全球的外包項目處理中心,能滿足國際的嚴格要求,同時香港亦集聚了大批擁有國際市場知識、語言及技術的人才。而廣東除了是輕工消費品重要生產基地外,在中國內地的高科技產業包括軟件產業上亦占有重要位置。香港和廣東通過合作與功能互補,可進一步提升競爭力,有助把握全球軟件外包業機遇。
另一方面,香港憑借本身優勢成為內地后勤辦事處與離岸客戶理想中介,更可成為面向客戶及軟件工廠的質量保證中心。粵港兩地還可聯手進行推廣,參與國際軟件外包業活動,以共同建立中國軟件的形象與品牌。
報告提到香港與內地合作的城市并不局限于廣東,內地其他地區也不一定要照搬粵港合作模式,香港和內地在外包業務上的合作有著更大的空間和彈性。除了分判外包服務之外,建立策略合作關系,以及透過并購或開展專屬投資等形式都可以探討研究。而內地和香港在外包合作上,可專注于拓展雙方最具合作優勢的領域,如金融、零售、電訊、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