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原標題:美元仍是不可或缺的貨幣?)
□徐強 來源:中國證券報
“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說:“強大的國家擁有強大的貨幣”。從歷史上看,確實如此。歷史上每一種偉大貨幣的發行者(至少在開始階段),同時也是強大的國家。它們在當時全球政治的大博弈中即便不是霸主,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西方歷史上,包括早期雅典的銀幣德拉克馬,拜占庭帝國的金幣蘇勒德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佛羅洛倫薩的弗羅林和威尼斯的達克特,17世紀的荷蘭盾,18世紀西班牙-墨西哥的銀幣比索,19世紀的英鎊,以及20世紀和21世紀的美元。而在東方歷史上,宋朝鑄造的高質量銅錢則深受日本鐮倉幕府的喜愛。雖然他們都是由各國政府發行的,但都曾經短暫地或者長久地主宰過跨境貿易和金融活動,世界經濟因此而獲益匪淺。
貨幣國際化是激烈競爭的產物,并涉及實實在在的利益。比如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關于鑄幣稅的說法。從技術上的定義來看,鑄幣稅是指貨幣的名義價值高出其生產成本的部分,因此當外國人通過可貿易商品、服務的貿易交換,或通過對外資產投資的途徑獲得和持有本國貨幣時,就會產生國際層面的鑄幣稅。一國貨幣在跨境交易中的累積量不斷上升,就意味著經濟資源的悄然轉移,這對經濟總體來說是一筆實實在在的資源收益。
這種收益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來自外國對本國現金的囤積,即對本國銀行券和硬幣的囤積。因為中央銀行對其現金負債并不支付任何利息,所以外國持有本國銀行券和硬幣,就相當于貨幣發行國獲得了一筆無息貸款。以美國的情況為例,據估計,在美聯儲未償付的美元存量中,流通于美國之外的部分竟然高達60%。到2011年年底,其數量高達6500億美元。按照當前的低貸款利率來計算,這相當于為美國政府每年省下了高達150億-200億美元的利息支出,從絕對數量上來看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收益的另一部分其實更為重要,這就是由于外國持有的、以本國貨幣標價的金融債權的不斷上升,即對金融資產有效需求的不斷增長,實際上降低了借貸的成本(與金融資產未以本國貨幣標價時相比)。事實上,這就相當于產生了一筆利息補貼。經濟理論表明,人們出于流動性的考慮,更加愿意持有這些金融資產。這一收益通常被稱為“流動性溢價”。而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則進一步增強了人們持有這些資產的動力,即對投資安全的需要,于是又進一步產生了“安全性溢價”,有時也被稱作“安全稅”。總的來說,美國因此得到的利息補貼估計高達80個基點(即0.8%),這為聯邦政府和其他國內借貸者每年節省了至少1500億美元的利息。對歐洲來說,類似的收益估計占到了歐元區GDP的0.5%。
收益的第二部分還可以通過另一種方法估算出來,即計算貨幣發行國海外資產較高的回報與對外負債較低的成本之間的差額。研究表明,就美國整體來說,因外國持有美元金融債權而帶來的額外收益每年高達300基點(即3%),甚至更高。這一收益相當于美國GDP的1%-3%。從這個視角來看,美元的強勢貨幣地位,還缺少有競爭力的挑戰者。
《貨幣強權:從貨幣讀懂未來世界格局》一書的作者本杰明·J.科恩便持有上述觀點。他在本書中系統地探究了貨幣國際化與國家實力之間的種種關聯之后認為,美元是“不可或缺的貨幣”,離開它,世界就無法運行。能夠支撐貨幣強大起來的各種經濟和政治資源,只有美元全部具備。與此同時,歐元則由于其治理機制設計中的結構性缺陷而先天不足;人民幣也面臨著諸多實際約束條件。與當前日益流行的唱衰美元的看法相反,《貨幣強權》一書的觀點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美元仍將繼續處在貨幣金字塔的頂端,保持全球貨幣的領導地位。
同時,國內比較謹慎的學者也持類似的觀點。某學者就認為,當今世界的“美元體系”存在三大機制。第一個是商品美元還流機制。日本、德國等“貿易國家”向美國出口賺取美元以后,還要將其中相當大部分借給美國。美元是世界清算貨幣、結算貨幣和主要的資本市場交易貨幣,如果不借給它,美國要自己滿足基礎貨幣發行的話就會印鈔,有可能引發美元貶值。這意味著,一方面其他國家本身擁有的美元儲備縮水,這是他們不愿意看到的;另一方面美元貶值意味著其他國家的本幣升值,對出口非常不利。所以,作為“貿易國家”的悲劇就在于,需要被動地維持美元匯率的穩定,盡量不讓美元貶值。也就是說,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要維持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的貨幣穩定,這是商品美元還流機制迫使其他國家承擔的被動責任,也是其他國家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公司債的原因。
第二個是石油交易的美元計價機制。1971年尼克松關閉“黃金窗口”、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后,美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確保自身的儲備貨幣地位。為此,美國迅速找到了石油這種工業血液,聯合沙特等國建立了石油交易的美元計價機制。這就意味著其他國家若要進口石油就必須用美元支付,因而必須儲備美元。這樣,美元在與黃金脫鉤之后依然牢固地保持著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
第三個是美國對外債務的本幣計價機制。美國80%以上的對外債務是以自己可以印刷的美元計價的。也就是說,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講,針對自己的對外負債,美國是可以通過印刷美元解決的。當然,正是由于美元是美國控制世界的最主要工具,現實中美聯儲、財政部還是格外慎重的,輕易不會亂來。但事實上,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已經搞了4次量化寬松,釋放出大量流動性。因此,本杰明·J.科恩建議學習經濟學或研究經濟學的人不要輕言“美國衰落”或者“美元衰落”,除非美國對外發債的大部分不用美元標價而是用歐元、日元、人民幣或者Facebook發行的電子貨幣Libra標價的時候,其他國家再考慮用什么貨幣替代美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