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文/黃小軍(中國銀行紐約分行戰略及研究部總經理);吳昊(中國銀行紐約分行);靳磊(中國銀行紐約分行)
文章來源:《銀行家》2016年12月刊
人民幣國際化總體格局
人民幣國際化是市場驅動的過程,是伴隨著中國的經濟、跨境貿易和投資實力增強而逐步發生、發展的過程。回顧歷史,人民幣國際化是依照國際貿易、跨境投資中的人民幣推廣使用,以及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和最終可能成為儲備貨幣等目標來演進的。
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性及其匯率形成機制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演進有重大影響。中國充分地了解人民幣市場導向的匯率形成機制及其潛在的穩定性的重要性。自2015年8月匯率改革以來已逐步形成了由收盤匯率、市場供需加上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化這三個部分共同決定的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形成機制。
在2016年,人民幣匯率受到了美聯儲加息預期的不穩定性,以及英國脫歐等一些重大事件的影響,但從總體上看,人民幣相對于其他儲備貨幣而言比較穩定,波動率較小。
人民幣正式加入SDR籃子,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新的里程碑。人民幣入籃應可被視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環節之一。人民幣國際化的其他的環節包括了人民幣離岸市場在各地區乃至全球范圍的發展;央行與其他主要外國央行間簽訂的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清算行在各國際金融中心的分別指定;以及發展與離岸人民幣相關的金融產品和資本市場,如離岸存款和投資,債券投資和發行以及衍生產品市場等等。
雖然人民幣迄今還未能達到完全自由兌換,離岸人民幣市場則在持續發展。當前,在亞洲,歐洲,中東以及美洲已有2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中國官方指定的人民幣清算行。
人民幣在美離岸市場的發展
雖然美國人民幣的發展起步比較晚,但美國人民幣業務發展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2015年,中美兩國元首就推動人民幣在美交易與清算達成共識,且美國政府對人民幣加入SDR表示了支持。2015年11月30日,民間主導的彭博人民幣工作組正式成立,開始深入探討在美人民幣交易、清算和結算的解決方案和在美建立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可行性;工作組在美國當地中美主流銀行業的積極配合下,對落實中美兩國元首達成的目標和推動人民幣在美國的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進入2016年,美國離岸人民幣離岸市場可謂成果豐碩:
2016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與美聯儲簽署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并首次授予美國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2500億元。這將在不久的將來進一步拓展美國離岸人民幣在海外的使用,為吸引人民幣資金回流境內提供了便利。
同在2016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旗下的中國外匯交易系統(CFETS)宣稱將在紐約設置分支機構。CFETS將提供人民幣對其他外匯的電子競標系統,并提供匯率交易,銀行間借貸,以及債券交易等服務,這標志著人民幣在美國市場的競價、交易、借貸等基礎設施將有實質性地改善。
2016年上半年,美國市場人民幣支付清算金額接近10萬億元,在全球離岸市場排名已發展到第5位(占比26%),僅位于中國香港(占比70.7%)、倫敦、新加坡、中國臺灣之后。
中國銀行紐約分行被人民銀行指定為美國地區人民幣清算行。
在肯定美國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成果的同時,我們還須清晰地認識美國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所面臨的現狀:
美國離岸人民幣業務與中美經貿聯系的緊密程度尚不匹配。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在2016年8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與中國和香港的支付中只有總價值2.8%的支付是由人民幣完成的。在2016年6月份,與中國(包括中國香港)相關的國際跨境支付占其總額的12.7%,相比2015年的13.6%略有降低。
美國市場人民幣存款規模仍不是很大。根據彭博人民幣工作組的問卷調查,2015年人民幣存款約為13.08億元。美國銀行業普遍不提供多幣種賬戶,客戶的人民幣存款業務選擇非常有限。美國非中資銀行可能希望提供人民幣存款賬戶,但由于面臨較大的監管不確定性,積極性較低;美國大公司可以通過海外銀行關系及其海外司庫中心開設人民幣賬戶,但存在成本和效率問題;而中小企業沒有多幣種賬戶或全球司庫能力,必須依靠其美元存款賬戶、外匯兌換和代理行實現人民幣收支,導致人民幣交易成本增加,透明度降低;同時,還有一些諸如人民幣現金管理、證券交易和風險管理等業務無法通過上述賬戶開展。
在美人民幣貸款份額仍較低。在貸款方面,美國市場仍然是以美元為絕對主導的市場,其他各類貨幣在美國商業貸款上的份額仍然較低。離岸人民幣的使用更是主要集中在人民幣跨境貿易中。因此,比較公司貸款,以人民幣計價的貿易融資將更具有增長空間。
人民幣外匯市場在美發展相對較好。截至2016年4月,人民幣外匯交易方面,美國排名僅次于新加坡、英國(中國香港和內地除外)位列第三名,美國市場人民幣日均交易量242.42億美元,占美國外匯交易市場份額的1.9%,美國市場占全球人民幣交易份額的9.5%。但中美金融機構的營業時間沒有重疊,因此在款項匯劃、交易活躍程度、尋找交易對手的便利性、和及時融入資金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受時差影響,中美金融機構間的資金業務無法進行T+0的交易,也不能進行當日起息的收付款。事實上,在美國市場,尤其是美國下午時間,除外匯即期交易以外的其他業務都不活躍。美國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雖已正式啟動了美元離岸人民幣期貨和期權交易,但目前交易量較小。
人民幣清算和交易基礎設施尚不完善。兩國央行尚未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資金池還不具規模。此外,人民幣還沒有成為持續聯系結算(Continuous Linked Settlement,CLS)的合格貨幣,制約人民幣外匯交易發展。由于不是CLS認定的合格貨幣,人民幣作為標的資產進行交易時會面臨較大的清算風險,市場主體考慮到清算風險從而降低了人民幣的交易需求。
美國企業和投資者對人民幣的使用偏好不足。中美兩國貿易中結算貨幣的選擇取決于雙方力量和貿易結構。從雙方力量看,中美貿易的特征是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鑒于買方在結算工具選擇方面的絕對優勢,美國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話語權,美國出口商不管是由于歷史慣性,還是出于規避匯率風險和減少交易成本的考慮,都會更愿意采用美元作為結算貨幣。從貿易結構看,在出口方面,中國出口企業大多從事的是加工貿易,生產的多為初級產品,差異化很小,可替代性較強,缺乏與美方談判的籌碼,在選擇結算貨幣時相對被動;在進口方面,中國企業主要進口外商壟斷的資源類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談判主動權主要在美方,在貿易結算貨幣的選擇上缺乏主導權。
中國資本賬戶的未完全開放,限制了人民幣作為投資工具的使用。目前,紐約股票交易所已上市了一系列人民幣ETF產品,包括人民幣債券、A股、商票,其中包括中國的RQFII項下的產品。目前,紐約股票交易所已上市了一系列人民幣ETF產品,包括人民幣債券、A股、商票,其中包括中國的RQFII項下的產品。人民幣資產掛鉤ETF產品已初具規模,但品種仍需豐富,交易仍需活躍。
我們認為,美國離岸人民幣市場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期待在未來幾年內,人民幣業務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完善,以人民幣計價的交易支付進一步增加,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外匯交易的進一步擴大,人民幣流動和跨境投資的增加,以及人民幣相關金融工具的開發,例如現金管理,金融機構產品,以及風險管理相關的工具或產品(例如對沖產品)。
未來幾年人民幣在美國離岸市場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
未來幾年將是人民幣在美國離岸市場發展的關鍵階段,主要推動因素如下:
一、中美貿易的發展
國際貿易是人民幣走出國門的重要途徑,從中美貿易情況看,當前,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四大進口來源地。2015年中美貿易額達6268億美元;2015年美國對華出口額達1449億美元;2015年中國對美出口額達4819億美元。從2016年1月到8月,中美交易總額達3648億美元,其中美國對華出口額達698億美元。
對外貿易額在世界占比對本幣的使用具有特別的價值和意義。在主要發達國家貨幣國際化進程中,進出口貿易以本幣計價的比重在50%左右。而2015年人民幣貨物貿易結算占中國貨物貿易總額的26.0%。根據國際經驗,人民幣在貨物貿易中的結算占比發展空間巨大。
二、中美雙邊投資的發展
跨境投資是在國際貿易后人民幣國際化的另一重要階段,雖然對外貿易計價貨幣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本國產品和本國企業的競爭力,但對外投資而言,使用本幣的主動性比對外貿易強,且對外投資自身的可選擇程度遠遠高于對外貿易,因此中國對美國投資的擴大將給人民幣在美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近十多年來中國對美直接投資速度大幅提高,投資規模也顯著增大。2015年全年,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達到150億美元,而僅在2016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對美國投資已經達到184億美元,相當于去年同期的三倍有余。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和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于4月12日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預計,2016全年,中國企業在美國的直接投資預計將達到300億美元。隨著G20杭州峰會上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 談判取得重大成果,相信投資意愿還會上升,這個數據還要增加。
三、在美接受程度升高
在美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與美國當地對其的接受度密切相關。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資本和金融市場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人民幣入籃納入SDR等形勢變化,美國境內越來越多地接受人民幣作為抵押資產,我們相信越來越多的美國個人和機構將更多地接受人民幣。
四、中國銀行紐約分行對離岸人民幣市場將做出重要貢獻
在2016年9月21日,中國銀行紐約分行被中國人民銀行指定為美國地區美元清算行,這是人民幣國際化歷程上新的里程碑。
中國銀行紐約分行將借鑒集團在其他離岸中心的成功經驗和業務模式,發揮好人民幣在岸和離岸市場之間的橋梁作用,起到實現中美金融市場的橋梁對接功能和搭建跨境人民幣流動的基礎設施作用。中行還將與彭博人民幣工作組的其他成員銀行一起,促進中美資本市場之間的對接,推動人民幣計價產品在美推廣,促進中美之間資本市場的對接,為在美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我們可以從美元國際化進程中的歐洲美元的發展經驗得到什么啟示?
我們認為,在當前情形下,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緊密相連的。歐洲美元在美元離岸市場的發展中幫助美元最終成為國際化貨幣就是一個絕佳的實例。
歐洲美元市場的發展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大多數非居民愿意在離岸市場持有美元和美元相關的資產。
(2)貿易和投資相關的第三方交易大多數發生在離岸市場(例如石油對美元)。
(3)70%的非居民美元持有者在離岸市場投資美元資產,使其投資可以保留在離岸市場的自循環系統中。
(4)歐洲美元在開放資本賬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5)由于美國國際收支不斷出現逆差,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限制美元外流的措施。
(6)離岸金融交易主要通過貨幣發行國美國的清算系統進行清算,一旦在離岸市場的交易存在違規行為,貨幣發行國可以通過對清算的控制,實施有效的凍結等制裁,實施其法令和貨幣金融政策。
(7)當時作為貨幣發行國的美國可以決定離岸市場上其貨幣交易的合法有效性。如美國有權對歐洲美元市場中的美元的流通、適用范圍、進出境等實行管理和限制,其他國家不得干涉。因此,如果歐洲美元市場交易違反了美國的貨幣法令,則會招致美國的干預。
(8)為了考慮限制歐洲美元對于美國本土貨幣政策的充抵作用,如20世紀60年代末期采取的緊縮性貨幣政策,美聯儲對美國商業銀行嚴格的統計報表制度并規定歐洲美元只能存在美國銀行中,作為擠兌時的備用資金,或者作為準備金,不能再貸出,從而限制了信用擴張。
(9)歐洲美元離岸中心在其發展過程中使其資本市場更加豐富、產品結構長足創新。歐洲美元市場的業務范圍從最初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歐洲美元貨幣借貸,逐步拓展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歐洲美元債券業務,后來幾乎觸及到當代金融的各個領域,包括銀行業務、私人銀行業務、集合投資計劃(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資產管理保險業務、再保險業務和專屬保險等。
(10)在歐洲美元市場發展的過程中,美國本土居民一直是該離岸市場的最大借款者或需求的來源者。而歐洲美元的供應方則是歐洲各國的央行。
(11)值得指出的是,在歐洲美元市場之上,美國建立了另一類離岸市場:在岸國際銀行設施(IBF)。
哪些經驗可以被在美人民幣離岸市場借鑒呢?1950年歐洲離岸美元中心的建立是歐洲美元發展史中的歷史性時刻,即使如此,此例不能被當前階段的在美離岸人民幣市場直接復制。但從離岸貨幣市場的經營前線角度出發,它對于為刺激跨國貨幣循環而建立的有規模的海外貨幣供需起到了重要作用,進而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路徑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在市場發展初期,回流機制的建立完善是關鍵。在歐洲美元市場形成的初期,資金循環流動類型以“純雙向”及“凈流入”為主,美國持續不斷地從歐洲各美元充裕國家借入美元,正是美國國內投資者對于美元回流的巨大需求支持了市場的發展。人民幣的回流機制的真正建立可能還假以時日。
在歐洲離岸美元的發展過程中,作為第三方需求的石油美元的作用不容忽視。如何為人民幣尋找可以賴以結算大宗商品標的也非常重要。
美聯儲與其他國家央行的合作能為資金來源提供重要支持。20世紀60年代,美聯儲與歐洲各國央行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而歐洲各國基于利潤或者貨幣控制的考慮,將巨量美元投入市場,成為當時市場上主要的美元供給方。(完)
文章來源:《銀行家》2016年12月刊(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