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民間“藏”不住外匯,其原因存在于多方面,解決問題也需多策并舉。只有讓企業和居民手持外匯有機會可抓,有利可圖,“藏匯于民”才可能有實質性推進,而不是僅僅停留于思路上
前段時間,朋友小劉看到外匯市場有所升溫,便拿出幾萬塊錢積蓄換了點外幣。然而,這些外幣拿在手上讓他有點犯難。想存起來,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還不到1個百分點,遠低于人民幣的存款利息;買理財產品,銀行推薦的幾款產品收益都不高,還多是投資境外金融市場,風險有多大,心里沒底。更重要的是,小劉聽別人說人民幣還有升值空間,若真如此,手持外幣還有貶值風險。他猶豫要不要把外幣再換回人民幣。
乍一看,小劉遇到的是一個理財問題。然而,細想之下,這背后卻連著面對日益龐大的外匯儲備,如何更進一步“藏匯于民”的大問題。
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迭創新高,是近年來引人關注的焦點。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外匯儲備總額已達3.94萬億美元,突破4萬億美元指日可待。對于中國經濟而言,較大規模的外匯儲備不可缺少,但外儲也并非越多越好。近年來外匯儲備過快增長,已帶來一些現實挑戰。如何給巨額外匯儲備“減肥”,社會各方有很多探討。這其中,“藏匯于民”的思路一直備受關注。
所謂“藏匯于民”,簡單說,就是讓更多外匯分散于民間,由企業和百姓掌握外匯的使用權。從主要由央行集中持有官方外匯儲備,轉而由“官”“民”共同持有,可以分散投資風險,提高決策效率,不僅有利于外匯資產的多樣化,也能減輕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壓力。應當說,這是解決巨額外匯儲備問題的可行之策。然而,“藏匯于民”已提出多年,實際情況卻顯得困難重重,我國絕大部分外匯資產都是官方儲備的狀況基本沒變。
民間之所以“藏”不住外匯,首先是主觀上“不愿”。這幾年,人民幣基本處于單邊升值狀態,如果長期持有外匯,承受的匯差損失相當可觀。目前看,市場對于未來人民幣繼續升值的預期依然較為普遍,人民幣與外幣的利率差也相當明顯,這都使得企業和居民的持匯意愿不強。這種情況下,企業和個人不持有外匯,是趨利避險的選擇,其動機不難理解。
手持外匯不知道該怎么用,客觀上影響民間持有外匯的熱情。如今,對于很多中國企業來說,出口產品、換取外匯,已經不是難事。然而,如果要“走出去”對外投資,就不得不面臨很多困難、阻力,這其中既有市場風險,也有非市場的壁壘。這些年就有不少大企業對外投資失敗的案例,中小企業要“走出去”,更是難上加難。對于個人而言,也面臨類似困難。目前外匯投資渠道還比較狹窄,需要較多的專業知識,甚至還要去了解遙遠的境外金融市場,普通投資者很難具備這樣的條件。
政策上的限制也依然存在。隨著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持匯用匯的便利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現在經常項目已完全可兌換,企業和個人也能通過適當渠道投資海外資本市場。但客觀地看,持有和使用外匯資產仍有較多的條件限制。面對新情況,外匯管理也需要順應形勢變化,調整相關措施,更多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
由此可見,民間“藏”不住外匯,其原因存在于多方面,解決問題也需多策并舉。如拓寬民間對外投資,形成分散化、多元化、市場化的對外投資和外匯運用方式和渠道;加快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促進形成人民幣雙向波動預期;采取更多舉措支持企業“走出去”跨國投資等。只有讓企業和居民手持外匯有機會可抓,有利可圖,“藏匯于民”才可能有實質性推進,而不是僅僅停留于思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