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2011年12月,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罕見地連續下跌12天,盤中均觸及0.5%的交易上限市場稱為“12連跌”,而其后,人民幣匯率又大幅攀升。2011年12月27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152,盤中匯價則達到1993年匯改以來的最高水平。此后,人民幣中間價延續上升趨勢,1月4日,進入新年后的第一個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001,再創匯改以來的新高,即期匯率報6.2943,亦刷新歷史高點。目前,人民幣匯率仍維持上升勢頭。
造成匯率大幅異動的直接原因固然是國際經濟局勢的不確定。但就政策來說,中國自2009年開始進行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2010年擴大試點范圍,2011年全國范圍鋪開當是大大給予了人民幣匯率波動的空間。
所謂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指經國家允許指定的、有條件的企業在自愿的基礎上以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的結算,商業銀行在人民銀行規定的政策范圍內,可直接為企業提供跨境貿易人民幣相關結算服務。
跨境人民幣結算意義重大,而對于人民幣匯率形成來說,即表示因為市場交易主體開始多元化,參與者的交易策略和交易行為最終表現為外匯市場的供求,進而能影響匯率的變化,反之亦然。這讓人民幣幣值有了更大范圍的變動空間。
十二連跌
市場中所說的“十二連跌”指的是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亦是在岸人民幣匯率。事實上,自2011年9月起,香港離岸市場人民幣已一改之前單向升值趨勢,出現了最早的一輪貶值走勢。
而就在“十二連跌”過程中,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卻一度反向升值。在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開展前,國內通??吹闹笜耸侨嗣駧艆R率即是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但事實上,中間價并不能及時和快速反應人民幣的匯率變動。
所謂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指的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于每天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所有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做市商詢價,并將全部做市商報價作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后,將剩余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中間價,權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報價方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
這種方式決定了中間價理論上是由市場決定,但它完全可以做人為的調節。“在看到即期匯率下跌的當初,央行是認為這種趨勢是短期的,且不足以改變人民幣升值的長期趨勢,央行有著維持穩定的需求,所以中間價會反向升值,但當后來市場預期力量加大時,央行抬高中間價的努力顯得薄弱,以至于后來的中間價也跟著下跌。”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金德環對《上海國資》表示。
即期匯率則不同。即期匯率是由買賣雙方在實際交易報價中形成的,它會隨時變動,真正代表了市場的力量,這是兩者之間的最主要區別。
就在人民幣即期匯率發生“十二跌停”之際,亞太區主要貨幣如韓元、泰銖、馬來幣、澳大利亞元匯率波動幅度均在加速。業界普遍認為,是投資者避險情緒所導致。
,2011年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下跌,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中國對外貿易開始呈現不景氣趨勢,使得11月份中國外匯儲備增長回落,當月只有93億美元,這是最近1年半以來單月外匯儲備首次低于百億美元。“市場總體認為內外經濟不景氣,在這個預期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趨于消失,而且會在短期內有貶值的要求,于是引起即期匯率連續下跌。”
另外,市場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歐元區的債務危機使歐元大幅貶值,美元則相對升值。“這樣帶來連個結果,一是避險資金選擇美元,一是為避免歐元過度貶值導致的中國對歐洲貿易的下滑,人民幣匯率也有向下調整的要求。”
有意思的是,在人民幣預期下跌的時候,市場中的貿易參與主體行為亦開始影響匯率,并使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加劇波動。
貿易主體作為
貿易主體包括外貿企業和銀行。2009年前,其交易行為未必有今日的影響力。因為2009年,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渠道的開通和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為企業在兩岸套利提供了便利,進一步放大了人民幣匯率預期變化在岸外匯市場的影響。
最有力的例證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軔,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市場亦出現人民幣貶值。當時國際金融市場流動性驟然緊張,
國際資本回流歐美市場現象亦普遍,NDF市場上人民幣貶值的幅度要遠大于近期的人民幣貶值幅度,但在岸人民幣匯率要明顯小于2011年末此輪的下降幅度。比如銀行代客結售匯凈額下降幅度即小于此輪下降的幅度。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認為,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和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提供了套匯的機會。
張茉楠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還沒有跨境貿易結算,也沒有離岸價格。即便海外NDF市場有了人民幣貶值預期,由于缺少跨境資本流動渠道,對在岸人民幣價格影響有限。而有了人民幣貿易結算和離岸市場后,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引起的境外人民幣需求的變化就會直接反映為離岸市場人民幣價格的變化,而在岸人民幣價格亦受此牽連,但因時間和空間的關系,在岸人民幣匯率未必與離岸人民幣匯率一致變動,這樣,兩種匯率形成機制的差異必然會給留下更多的風險溢價,這既給貿易商以套利機會,也給了海外投機力量以做空中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