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管理信息化系統自1986年開始啟動從無到有,不斷完善,特別是經過“十五”和“十一五”時期的建設,已形成覆蓋主要外匯管理業務的電子化體系,總局和各級外匯管理分支機構均已實現了網絡基礎上的信息化管理。外匯局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在逐步改變,進一步解放思想,用科技手段推進外匯管理改革。中國測試平臺網記者就如何推進外匯局信息化建設,采訪了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業務數據監測中心副處長陳云開。
科技手段提升外匯管理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和廣度滲透和影響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相關部委及銀行、證券、保險等部門都在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通過信息化建設提高管理水平、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特別是與外匯管理信息化聯系最緊密的銀行業信息化發展尤為迅速,通過加強IT治理和資源投入,絕大多數銀行都已完成了核心系統的統一建設和數據大集中工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一部多中心”和“兩地三中心”的科技管理、開發、測試、生產和備份體系,信息科技已成為提升銀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支撐銀行業務發展的有力支柱。
談及信息化,陳云開說,“科技手段是外匯管理的一個重要抓手,外匯管理主要是依靠各個信息系統平臺來實現的”,這一點已經成為外匯局全系統的共識。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本實現系統架構與運行模式的大集中。“十一五”期間,外匯局進一步推動應用系統集中,新建應用系統基本都采用全國大集中的系統架構,信息系統架構和運行模式實現了從區域集中向大集中模式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業務管理模式的創新。二是應用系統覆蓋主要外匯管理業務。根據宏觀經濟金融形勢和外匯管理的需要,外匯局開發建設了直接投資外匯管理系統、貿易信貸登記管理系統、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銀行結售匯統計系統、外匯賬戶管理系統、個人結售匯系統、進出口核銷系統、外債統計監測系統等。這些系統承擔了大量的數據收集和日常業務監管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外匯統計分析能力和監管的有效性。三是初步構建了對內對外網上服務體系。“國家外匯管理局內部信息門戶網”自2004年在外匯局全系統投入運行以來,促進了機關辦公的規范,提高了政務處理的效率,并初步形成了我局的管理信息數據庫。按照“十五”和“十一五”期間信息化建設規劃的要求,外匯局從2003年起組織建設網上服務平臺,通過互聯網為全國涉外企業和金融機構辦理與外匯管理相關的業務,在提供現場服務柜臺的同時,虛擬的網上服務窗口進一步完善,大大提升了對公眾的服務水平,進一步優化了貿易和投資環境。先后在網上服務平臺上組織開發并運行了出口收匯核銷網上報審、銀行高頻外債網上報送等系統和功能。目前,全國共有16個省市近15萬家企業在網上服務平臺注冊,通過互聯網辦理出口收匯核銷,約占全國出口企業總數的70%。四是建立了外匯局與相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監管機制。外匯局全通過“金宏工程”建設,實現了8個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向人民銀行動態提供企業基礎檔案信息,有力地配合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業務的開展;與海關合作開發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系統以及進出口報關單數據交換,實現了外匯局、銀行和海關協同監管;與稅務部門合作,開發出口退稅數據電子傳輸系統,推進出口退稅無紙化,大大便利了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