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今年5月以來,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預期增強,誘發資本大規模逃離新興市場國家。尤其是印度、印尼和泰國等亞洲國家遭受嚴重沖擊,資本外逃、貨幣貶值、股市暴跌、通脹高企,恍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昨日重現”。外匯儲備應在貨幣危機管理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也再一次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熱點話題。
提到中國外匯儲備,媒體和公眾使用最多的形容詞莫過于“天量”了。3.5萬億美元的總規模,世界排名第一,約占世界外匯儲備總規模的1/3,仿佛“下輩子也花不完”。但絕對規模高并不等于過量,衡量一國外匯儲備規模是否適度,需要綜合考慮本國的宏觀經濟條件、經濟開放程度、金融深化程度和外部環境等多方面因素。
傳統指標缺乏現實意義
按照傳統理論,一國外匯儲備規模應不低于3~6個月的出口、100%的短期外債或10%的GDP。根據這些傳統指標,中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不應超過1.2萬億美元。一些學者據此得出結論,中國外匯儲備已經大幅過量了。
但傳統指標只考慮進口支付和外債償付等基本需求,忽略了貨幣和金融危機等非常時期可能發生的“黑天鵝”事件,往往趨向低估潛在的資本外逃風險。從歷史上貨幣危機的樣本看,危機國家外匯儲備的流失規模與這些傳統指標并不吻合。
2008年的韓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韓國央行當時持有26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相當于6個月進口、26%的GDP和1.4倍的短期外債。僅從傳統指標看,韓國似乎大可高枕無憂。但事實情況卻是,金融危機誘發的資本外逃愈演愈烈,國際投機力量也趁勢大量做空韓元,韓國央行被迫入市干預,外匯儲備規模一年內縮水近1/4。若不是美聯儲通過雙邊本幣互換向韓國“放水”,穩住市場信心,韓國極有可能重蹈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