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外媒一則有關中國外匯管理局“抄底”英國樓市的報道,再次凸顯了中國外匯儲備的內外有別。對外,外匯儲備投資大方大膽,頻出手“抄底”他國債市樓市;對內,外匯儲備永遠是筆神秘的天量財富,“藏匯于民”一直是可望不可即的奢談。
平心而論,筆者是不反對外管局“抄底”英國樓市的。正如外媒所言,此舉標志著中國外匯資產配置方式的顯著調整。過去中國管理層的做法主要是投資于各國政府債券(以美國國債為主),但歐美國家近年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迫使中國開始轉變思維,創新外匯儲備運用工作。1月份,國家外管局證實設立外匯儲備委托貸款辦公室,即被輿論視為中國外匯儲備管理從傳統經營到創新運用的一次體現。
雖然創新就意味不確定性,用市場語言來詮釋即為風險,但這種“成長的代價”卻是不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房地產業是英國的支柱性產業,占該國GDP體量的20%左右。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英國商業地產近年來嚴重衰退,不過隨著2012倫敦奧運會的舉辦,英國尤其是倫敦的商業地產開始呈現復蘇勢態,越來越多的國際資金資金開始進軍倫敦商業地產項目。從投資時機的角度來講,說中國是在“抄底”并不為過。
但這好比一個“博傻游戲”,在沒有找到下一個“傻子”之前,所有的收益只是賬面上的。中國外匯儲備投資配置多元化的前提是“安全第一、收益第二”,即保值比增值更重要。因此中國“抄底”國外樓市,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投資時機的問題,更需要考慮到他國的住房文化、人口結構等一系列內容,才不至于輸掉“家底”。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在美國的慘痛教訓足以警示中國。
而且外匯儲備投資也不應該內外有別。長期以來,外匯儲備投資對外大方大膽,頻出手“抄底”他國債市樓市;對內而言,外匯儲備則永遠是筆神秘的天量財富,“藏匯于民”一直是可望不可即的奢談。
外匯儲備對于穩定一國經濟金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關于這一點,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已經說的很清楚:外匯儲備一部分保證進出口支付使用,一部分供預備外資企業投資的分紅使用,還有一部分是讓熱錢進入然后再進行100%對沖,使其在總量上不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不過周小川并沒有說到,還有一部分是多出來的外匯儲備,多出的部分可以看作外儲投資的“保證金”。周小川把外匯儲備比作“池子”,但這個池子并不是越大越好。“樹大招風”,中國外儲規模繼續高速增長反而可能形成不利,例如招徠國際社會對中國貿易狀況和人民幣匯率問題的說三道四。
砌好合適的“池子”后,多余的“原材料”應該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應該是外儲資產配置的指導理念。傳統觀點認為,外匯儲備不得少于3個月的進口額、10%的GDP和30%的外債,以中國目前的外儲規模(截至去年年末的數字是3.3116萬億美元)來看,總量上十分充裕。因而相比之下,眼下花錢比掙錢問題似乎更加值得探討與研究。
瓜分外匯儲備的說法曾經見諸報端,學者們習慣用央行的資產和負債來為不分外儲做解釋,卻忽略了央行資產負債的本質。當然以目前情況看,瓜分外匯儲備并不是內部層面管理外儲的可行性途徑,但其他的方式多種多樣,譬如以發債方式變通地剝離一部分成立專項基金,用于對中國養老基金、公積金等賬戶形成補充或者支持中國企業的股權投資,最終目的旨在改善國人生活質量、構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