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昆 李璐「中國銀行倫敦分行,胡昆系副行長」
文章|《中國金融》2019年第16期
2019年7月7日,德意志銀行宣布重大戰略轉型,旨在提升集團盈利能力、提高股東回報,并推動長期增長。為實施轉型,德意志銀行將大幅縮減投資銀行規模,并計劃至2022年底前,削減總成本四分之一。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德意志銀行面臨較大沖擊。2008年,德意志銀行稅前虧損達57億歐元,2015年起受各類丑聞及罰款等影響,連續三年虧損,于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分別虧損67.72億歐元、13.56億歐元及7.35億歐元。直至2018年,德意志銀行才扭虧為盈,實現盈利3.41億歐元(見表1)。2019年第一季度,德意志銀行實現凈收入2.01億歐元,然而營業收入同比下降9%至63.5億歐元,其中股票交易和相關衍生品業務總收入同比下降18%至4.68億歐元,盈利主要得益于持續削減開支及所得稅支出大幅減少。由于重組帶來的額外支出,德意志銀行2019年第二季度虧損31億歐元,為2015年來最大虧損。受諸多負面消息影響,德意志銀行股價由2007年的每股77.88歐元跌至目前每股6.77歐元,為149年來歷史最低點。

投資銀行業務占比過大,盈利易受市場利率及匯率波動影響。根據財務報告顯示,2018年德意志銀行總資產為1.35萬億歐元,貸款余額占比30%,交易資產及衍生金融資產占比42.5%;2018年德意志銀行總負債為1.28萬億歐元,存款余額占比44.11%,金融市場融資工具中僅衍生品融資額占比23.6%。由于金融資產交易規模過大,收入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近年來,企業及投資銀行業務收入持續下降,2018年企業及投資銀行業務收入130億歐元,同比下降8.30%;同時,由于德意志銀行在德國傳統存貸款業務不夠強勁,盈利能力有限不足以抵消不利因素。2018私人和商業銀行業務收入101億歐元,與2017年持平。
衍生品中三級資產(Level 3 Assets)比例過大,風險難以量化及控制。三級資產是指流動性不足、難以使用市場可觀察的數據進行估值定價的企業貸款、更復雜的場外衍生品(經過多次打包、分割)、不良債務、非流動資產支持證券(ABS)、非流動擔保債務憑證(CDO)等金融工具。根據財報顯示,2018年德意志銀行三級資產為240億歐元,其中衍生品資產為85億歐元,雖然三級資產占總資產比重非常有限,但占德意志銀行核心一級資本(CET1)的47%,大幅高于其他銀行同業(見圖1),這意味著德意志銀行資本的價值存在巨大不確定性。

運營成本過高,經營效率難以提高。根據財務報告顯示,德意志銀行經營成本與收入之比為93%,遠高于其他同業競爭對手。原因之一為德意志銀行人員冗余,工資福利等人工成本支出大大加重銀行經營負擔。2013年歐洲銀行管理局(EBA)發布法規,規定歐洲銀行高管(年收入超50萬歐元者)獎金和工資的比例上限設定為1∶1,即獎金不能高于年薪,德意志銀行便決定以增加工資、減少獎金的方式回避獎金上限規定,2014年銀行高管平均加薪17.6萬歐元。這一舉措推高了銀行固定薪酬支出,導致銀行對于成本控制的靈活性降低,為銀行帶來額外負擔。2018年德意志銀行員工人數為91737人,凈收入279億美元,實際員工人均凈利潤為304991美元。對比之下,摩根大通實際員工人均凈利潤為425719美元;瑞銀集團為472241美元。此外,2018年員工薪酬占銀行營業收入46.7%,遠高于摩根大通(30.4%)等銀行同業。
另一個原因為德意志銀行國內外擴張行為過于激進。對內擴張方面,德意志銀行于2010年收購德國郵政銀行,但隨后因歐盟新規和本國監管規定,無法實現兩部分資金交叉銷售效應,利潤尚不能抵補合并后經營成本增加的壓力。由于業績表現不佳,2015年德意志銀行計劃將郵政銀行出售,但隨后2017年又宣布放棄出售計劃,欲將郵政銀行業務與其他零售業務重新整合。此次并購搶占本土市場不僅未形成協同效應,隨后幾年戰略不斷變化更是造成銀行整體資源成本的增加。此外,2019年3月德意志銀行與德國商業銀行宣布就合并進行談判,但隨后4月即表示談判失敗,同樣額外增加銀行經營成本。對外擴張方面,德意志銀行海外業務占比過高,難于有效整合管理全球業務。2018年其海外信用敞口占集團比例達68%,海外營業收入對集團貢獻度達61%,海外員工數占集團全部員工數的54%。
德意志銀行外部經營環境日趨嚴峻。經濟低迷壓縮業務空間。2008~2018年,歐元區GDP平均增速僅0.7%,其中德國GDP平均增速為1.3%。2018年德國經濟增速為1.4%,較2017年的2.2%大幅放緩。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2019年德國經濟增速將放緩至0.8%。低利率環境挑戰盈利能力。2008年后歐洲央行連續多次下調存款利率,并于2014年6月首次將存款利率下調為負值。2019年歐洲央行表示將繼續維持歐元區主導利率為零,并預期在年底前不會加息。市場利率持續低迷導致銀行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監管趨嚴增加合規成本。在吸取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后,監管層對銀行業提出更多的監管要求,相繼出臺“巴塞爾協議Ⅲ”和《歐盟金融工具市場法規II》,旨在強化銀行資本和流動性要求,同時提高交易透明度并加強投資者保護。從2015年開始,德意志銀行被各國監管機構以涉嫌操縱利率和股價、不正當處理操作存托憑證(ADR)發行等理由處罰9次合計109億美元。
第一,縮減投資銀行規模,專注核心業務發展。德意志銀行將退出全球股票銷售和交易業務,僅保留重點股權資本市場業務。同時,德意志銀行將成立企業銀行部,組成第四大業務辦款,專注于投資其核心業務發展。
第二,成立資本釋放部門,對風險加權資產進行縮減或處理。德意志銀行初步計劃將約2880億歐元以及740億歐元風險加權資產縮減40%。此外,該銀行計劃維持普通股一級資本比率不低于12.5%,杠桿率預計在2020年升至4.5%,2022年起升至5%。
第三,實施成本削減計劃,提高經營效率。通過重組業務和基礎設施,德意志銀行計劃在2022年縮減成本至170億歐元,在當前基礎上降低四分之一,使成本收入比降至70%。為實施戰略,德意志銀行預計將在2020年之前全球裁員約18000人。此外,德意志銀行將于2022年以前在科技領域投資130億歐元,以提高效率,進一步優化產品和服務能力。
德意志銀行在過去數年間經營偏離傳統核心業務,大力發展投資銀行業務,利潤增長點著眼于金融衍生品及房地產抵押債券等高風險業務。當前,中資銀行紛紛走上轉型道路,通過德意志銀行一例,可以看出銀行轉型難度很大,需要在審慎研究的基礎上,充分考慮重大改革可能產生的阻力和負面影響,統籌兼顧,穩步推進。中國銀行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行業專業優勢,提升核心業務競爭力,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和市場份額,同時應降低風險偏好,審慎推進金融衍生工具和產品,不斷完善以適量貸款資源為引導、以綜合化金融安排為依托的商業銀行經營模式。
德意志銀行經營效率低下、成本冗余,成本收入比過高是其經營業績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過高的運營成本不僅會影響銀行經營效率提升,也難以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中國銀行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應借鑒德意志銀行實踐的經驗教訓,要進一步優化產品和服務能力,更加注重高質高效的銀行運營。一方面可通過精簡組織架構實現簡約化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大與新興科技的融合力度,進一步實現金融產品創新及管理流程優化。要立足本土發展,穩步推進國際化進程。對于中國銀行業來說,在中國經濟企穩向好和全球經濟政治博弈加劇的大背景下,本土市場、本土客戶應是國際化穩健發展的根基。中資銀行應堅持發揮“橋梁作用”的全球化模式,借助“一帶一路”倡議、人民幣國際化等戰略,加強對中資“走出去”客戶和外資“引進來”客戶的服務,以滿足中國實體經濟的需求,持續提升跨國核心競爭力。
德意志銀行案例表明,因違規經營受到監管嚴懲,不僅影響機構聲譽,且高額罰單勢必影響機構經營發展。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開拓,中資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在實施國際化戰略的同時須充分研判各國市場政策法規,重視依法合規經營,同時應建立與國內監管、海外監管之間順暢的溝通和報告機制,高度關注業務全球化的風險管理,以規避不必要的巨額訴訟成本,促進業務穩健發展。例如,歐盟2018年落地實施的《歐盟數據保護條例》,對中資銀行處理和存儲個人金融信息帶來較大挑戰,若未達到合規要求則面臨最高1000萬歐元或上一年度全球營業收入2%的罰款。中資銀行應加強與歐盟監管當局合作,及時了解監管動態,將監管處罰風險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