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作為一個研究區位,德國在過去幾年取得了顯著的進展。2012年研發支出占GDP比重可能只是稍微偏離歐盟設定的3%的目標。盡管這種趨勢積極,德國需要需要進一步努力維持其競爭性地位。
回到2000年,德國研發支出占比GDP(也被稱作“研究強度”)2.5%已經超出了歐洲的平均水平。然而,在后續幾年,或多或少有些停滯。一直沒有明顯的增加,直到2008年,當年公共行業與大學明顯地提高了他們的研發預算。根據歐盟統計局信息,德國的研究強度在2011年達到2.89%。
在歐洲范圍進行比較,德國維持了高排名。2011年只有丹麥(2.98%)、芬蘭(3.8%)和瑞典(3.39%)的研究強度較高。歐盟平均水平僅高于2%,所以仍然低于目標一個百分點。德國也超出了美國(2.67%)。
盡管最近趨勢積極,德國并不能放松努力。兩大經濟體——日本與韓國——仍然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2010年——更近的數據尚未提供——他們研發支出分別為GDP的3.25%和3.74%。同時,研究能力也逐漸建立起來,特別是新興市場,如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盡管起點較低。這種追趕過程由中國主導,中國在絕對數量上已經是美國之后的第二大研究區位,雖然進行國際比較有些困難,因為數據統計存在差異,比如專利數量與質量方面。如果高工資水平的德國想要維持,或者甚至提高其在國際競爭者中的技術重量級地位,那么它不僅需要繼續提高研發支出,還要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畢竟,研究強度只是國家創新能力的眾多指標之一。因此,德國的優勢與劣勢分析可能是有幫助的。
德國確實從企業部門積極參與大學與其他研究機構的研發融資中獲益。2011年企業在大學貢獻了總研發支出的14%,其他研究機構為9%。相對比,經合組織(OECD)的平均水平分別不到6%和4%。盡管融資關系密切,根據德國科學促進者協會,企業與大學和其他創新領域研究機構合作的份額低于整體歐盟。因此,需要落實好合適的條件以確保企業能更高程度地利用這些科學機構積累的特定知識。一個例子就是更好地協調學術與企業研究的獎勵機制。畢竟,更多的深度合作將會以知識溢出的形式使企業受益。
德國作為研究區位的弱勢之一是研發支出主要集中在少數行業。最大份額流向制造業,而制造業的研究強度轉而僅由幾個行業決定。傳統上,汽車行業受到強烈關注。2011年,占據企業內部研發總支出的三分之一。分別占比12.8%和9.6%的電子與機械工程是其他的研究密集產業,還有制藥業(8%)。整體來說,德國企業傾向集中于高價值技術研發,高價值技術的研發支出占比營業額全年平均在3%和9%之間——根據德國研安與創新專家委員會給出的定義。
在尖端技術行業,情況是完全不同的,9%以上的營業額會用于研發。在這個方面,德國經濟處于相對弱勢的位置。根據專家委員會的計算,2011年僅2.5%的總增值可歸因于尖端技術。日本(3.3%)和韓國(7.3%)的份額高出很多,這兩國在高價值技術行業也很有優勢。德國經濟的結構是該國研發區位吸引力的主要決定因素,德國尖端較弱,高價值技術較強。國內與國外的企業都越來越多地將他們的尖端研發活動遷移到國外。同時,德國的新研究能力正在創建,大多數是在汽車行業。
這種專業化非常有意義,它使得德國企業能夠集中他們的優勢,利用將他們與國際競爭者區別開來的比較優勢。然而,尖端產品與服務,如被視為關鍵技術的信息與溝通技術,對潛在增長有特殊和跨部門的意義。隨著國內研發活動疲弱,尖端部門增長較小,這些技術為整體德國經濟建立的積極勢頭將會受影響。
為了促進高科技行業(如生特、制藥或通信技術)的研究,新創業公司的條件應該得到改善。這包括創業公司更容易通過風投獲得初步融資。在其聯合協議中,德國政府明確宣布打算使德國成為國際風險投資更有吸引力的區位。另一個關鍵因素可能是研發稅收鼓勵,這在很多經合組織國家已經實行。另外,來自企業與科學社區的一流國外尖端產業公司與德國合作伙伴之間需要建立網絡以促進國內行業的知識擴散。
盡管這些措施是為了滿足德國作為研究區位的需求,我們不能忽視創立強大歐洲研究區域的目標。德國企業部門不會有興趣通過削減研發支出抑制歐盟經濟勢頭與中期增長潛力。相反,應該謹記的是歐盟不能在尖端部門落后于美國與亞洲。然而,這意味著危機重重的國家的研發經驗得到維持與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