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6月,筑博設計首次IPO被證監會發審委否決后,公司2016年凈利潤曾同比下滑12.4%,而在之前的2015年,公司的凈利潤還同比增長了38%。如今,筑博設計再次沖刺IPO。公司凈利潤也重回增長通道,去年營收同比增長約21%,凈利潤同比增52%。不過,筑博設計業績增長的同時,其也面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應收賬款的暴增以及應收款結構變化。2015年底,筑博設計應收賬款為7372.25萬元,到2016年底,筑博設計應收賬款增長至1.89億元,大增1.16億元,增幅約157%。而當年,公司營收僅同比增長1.82%。筑博設計的應收賬款結構也在“惡化”。以3年以上的應收款為例,2017年和2018年,筑博設計3年以上應收款分別同比增長了約30%和72%。按規定筑博設計,已經對這類應收款提計100%的損失。成立于1996年的筑博設計,稱自身處于國內“民營建筑設計企業第一梯隊”。萬科、保利地產、金地集團、新城控股等大中型房企都是筑博設計的客戶。2018年,保利地產、萬科、金地集團分別為筑博設計貢獻的營收達到1.36億元、7544.14萬元和3315.68萬元,占公司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6.21%、8.96%和3.94%。這3家房企也是當年筑博設計前三大客戶。雖然為不少大中型房企提供服務,但近年來筑博設計似乎“要賬”很難。截至2018年底,筑博設計應收賬款賬面凈額約為1.99億元,占期末流動資產的比例為27.02%,占總資產的比例達到20.06%。而2016年筑博設計首次IPO失敗后,公司當年應收賬款出現“跳漲”的情況。招股書(申報稿)披露,2015年底,筑博設計的應收賬款只有7372.25萬元,而到2016年底時,筑博設計的應收賬款卻暴增至1.89億元。2016年,筑博設計應收賬款增長超過150%,同期營收僅增長不到2%。
大量的應收款,成為筑博設計的潛在“隱患”。在招股書(申報稿)中,筑博設計披露了公司應收賬款前五名的情況,不過這很難代表公司整體應收款的情況。畢竟,到去年底公司應收賬款前五名合計為2475.81萬元,只占到整體應收款的9.66%。到2018年底,貴州恒豐偉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豐偉業)欠筑博設計的錢最多,達到866萬元,占總應收賬款的3.38%。而2016年和2017年,恒豐偉業只欠了442.34萬元和435.13萬元。恒豐偉業是貴州本土房企,原老板也做足球隊。后來,碧桂園接盤了恒豐偉業多數股權,啟信寶顯示,目前碧桂園持有恒豐偉業70%的股權。近年來,筑博設計的業績有了明顯增長。2015~2018年,筑博設計的營業總收入由6.26億元增長至8.42億元,同期公司凈利潤由8066.11萬元增長至1.2億元。2018年,筑博設計凈利潤更是增逾52%。但是這一年的時代背景是,國內房地產市場從嚴調控、堅持“房住不炒”,連萬科都在高喊“活下去”,能夠有這樣的成績殊為不易。不過,筑博設計的同行似乎就沒有這么“給力”。招股書(申報稿)中,筑博設計列舉了4個同行。除啟迪設計外,其他3家去年凈利潤增速,都明顯不如筑博設計。2018年,山鼎設計、漢嘉設計和華陽國際的凈利潤增速分別為29.75%、25.08%和24.69%。《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筑博設計在2018年獲得了拉薩市柳梧新區近2000萬元的政府補助,這極大助力了公司業績的增長。獲政府補助,筑博設計稱主要是當地政府為“鼓勵發展實體經濟”。這或許要歸功于筑博設計將注冊地從深圳遷至拉薩柳梧新區,2017年,筑博設計扣非后凈利潤只有9869萬元。業績增長背后,筑博設計的應收款大幅增長,在結構上也明顯惡化。2015年底,筑博設計1年以內的應收款占比達到77.7%,到2018年底,公司1年以內的應收款占比為61.44%。同時,筑博設計3年以上的應收款絕對額和占比增長都較快。2016~2018年,筑博設計3年以上的應收款分別達到1291.8萬元、1679.74萬元和2882.24萬元,占比分別為5.67%、7.55%和11.25%。2017年和2018年,筑博設計3年以上的應收款分別同比增長約30%和72%。而按照筑博設計的計提規則,對于3年以上的應收款,筑博設計會計提100%的損失,也就是說基本上被公司認為是“壞賬”了。應收賬款的增長與結構的變化,已給筑博設計現金流造成了一定壓力。2018年度,筑博設計的每股凈現金流量為負,為-1.14元。針對筑博設計應收款在2016年“跳漲”以及應收款結構惡化等問題,8月5日~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筑博設計并發送了采訪函,并多次致電公司董秘王進,但均未能獲得相應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