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影響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的三個因素
貨幣因素是波動的根本原因
從長期來看,貨幣是影響大宗商品價格變動的根本因素。1970年以來,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變化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價格變化情況都與這一階段的貨幣供給密切相關。
第一階段: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較為穩定。1973年以前,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各國需要遵守嚴格的金本位制,貨幣發行受到嚴格約束,這一階段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非常穩定,波動幅度極小。1973年,黃金與美元正式脫鉤,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尚未建立,各國貨幣發行缺乏約束,貨幣超發,尤其是美元超發嚴重,大宗商品價格單邊上漲。
第二階段:牙買加體系時期波動幅度加大。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后建立的牙買加體系是一個相對松散的國際貨幣體系,但各國在貨幣發行上受到的約束遠小于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貨幣超發繼續存在,大宗商品價格總體結束了單邊上漲的態勢,進入振蕩階段,漲跌互現,但波動幅度遠 遠超過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
第三階段:2000年后單邊上漲階段。2000年后,全球主要經濟體實施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國、歐洲及日本在這一階段先后執行了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大宗商品價格再度出現單邊上漲態勢。此外,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快速發展,對大宗商品的需求旺盛,也推動了這一階段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
第四階段:2008年之后,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振蕩。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全球流動性趨緊。大宗商品價格在短期內經歷了大幅下跌。從2009年開始,各國先后推出的刺激政策推動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再度形成單邊上漲態勢。從2012年開始,各國應對金融危機所采取的刺激政策逐步釋放完畢,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面臨巨額債務壓力,新興經濟體面臨通貨膨脹和結構調整壓力,難以出臺繼續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大宗商品價格再度出現回調。
屬性變化是波動加劇的重要原因
隨著全球流動性持續過剩,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得到強化,正超越大宗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成為影響價格走勢的重要原因。大宗商品本身不具有金融屬性,但隨著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大宗商品交易的參與者在傳統的供需雙方的基礎上增加了投資機構,投資機構參與大宗商品交易并非為了轉移大宗商品的使用權,而是通過交易大宗商品來達到避險、保值、增值的目的,大宗商品逐步演化成一種金融產品。以國際投資銀行、各類基金為代表的投資機構通過賺取差價的方式參與交易,交易頻率高,交易量大。以小麥為例,芝加哥交易所一天的冬小麥交易量就超過了美國冬小麥全年的產量。投資機構在活躍大宗商品交易的同時,也使價格波動越來越劇烈。
此外,隨著生物能源技術的發展,大豆、玉米、甘蔗等農產品的能源屬性增強,與原油的價格關聯度上升,提升了農產品與原油的價格相關度,也加劇了大宗商品整體的波動程度。
供需關系是影響價格變化的短期原因
大宗商品的生產和消費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短期內供需出現失衡會引發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這種波動通過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放大,成為炒作題材,會在短期內造成大宗商品價格對供求平衡關系的過度反應,引發價格暴漲暴跌。以原油為例,利比亞原油日產量在160萬桶左右,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的閑置產能超過400萬桶,即使利比亞完全停止原油生產,OPEC國家也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但在利比亞陷入動蕩的階段,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仍然經歷了大幅的上漲。